《诗词三首》核心素养教学设计
一、核心素养目标:
1.语言建构与运用:朗读诗歌,整体把握诗歌内容。
2.思维发展与提升: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读懂诗文内容,体会作者的情感。
3.审美鉴赏与创造:梳理三位作者的情感变化轨迹,比较写法的异同。
4.文化传承与理解:学习古人面对人生困境时的积极态度,做一个内心强大,乐观豁达的人。
二、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读懂诗歌内容,梳理作者情感变化轨迹。
教学难点:
比较三首诗词写法的异同。
三、教学设想
统编教材九年级上册第三单元《诗词三首》包括李白的《行路难》、刘禹锡的《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和苏轼的《水调歌头》。通过研读文本,我发现这三首诗歌都表现了诗人失意时的乐观豁达胸襟,但他们在抒写情感时有明显的异同。我想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读懂诗词内容。通过求同存异,体会作者思想感情,感受诗人乐观豁达的人生态度,体会参差多样的情感表达。进而让学生从中汲取乐观豁达、积极进取的精神力量。
四、教学方法:
诵读法、讨论探究法
五、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相关音频、视频
六、教学课时:3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有这样一个人,他少有大志,以管仲、晏婴等名相自期,想辅佐帝王,成就伟业,“使天下大定,海县清一”。即使退而求其次,也要像他的乡人司马相如、杨雄那样,以一篇辞赋文章一鸣惊人,为天子所用。他二十四岁离开蜀地,“仗剑去国,辞亲远游”,漂泊大半生,直到四十二岁才奉召供奉翰林,两年以后又不容于朝,被迫出京。这个人就是——李白。今天我们首先来学习李白的《行路难》(其一),感受诗人的浪漫主义风格。
二、作者简介
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世称“诗仙”。他是唐代与杜甫并称的伟大诗人,是我国文学史上继屈原之后的又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
三、文本链接
《行路难》这组诗是李白在天宝三载离开长安时所作,共三首,这是第一首。“行路难”是乐府古题,是李白遭受谗毁初离长安南下时写的一组诗。诗中写世路艰难,反映了政治上遭遇挫折后,诗人内心的强烈苦闷、愤郁和不平;同时又表现了诗人的倔强、自信和对理想的执着追求,展示了诗人力图从苦闷中挣脱出来的强大精神力量。
四、诗歌赏析
1.播放朗读录音,整体感知诗歌内容。
2.学生朗读诗歌,读准字音,读出朗读节奏。
3.理解字词。
(1)金樽:金酒杯。樽,盛酒的器具。
(2)珍羞:珍贵的菜肴。羞,同“馐”,美味的食物。
(3)直:同“值”,价值。
(4)箸:筷子。
(5)歧路:岔路,大路分出的路。
(6)会:一定,必然。
(7)云帆:高悬的帆。
(8)济:渡。
(9)沧海:茫茫大海。
4.探究赏析。
(1)开篇描写了怎样的场景?
开篇诗人描写了一个场景:丰盛的筵席,精美的食器:金樽、玉盘;珍奇的食物:清酒、珍羞。诗以叙事开篇,渐而过渡到抒情。开头以极为夸张的笔法领起,写“金樽酒”,“玉盘珍羞”,仿佛在营造欢乐的宴饮气氛,似乎是一首“祝酒歌”。
(2)“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这两句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有何作用?
夸张、对偶。极言朋友为李白所设宴席的丰盛华美,营造出欢乐的气氛;欲抑先扬,为下文写苦闷茫然的心绪作铺垫;同时也表现出朋友对李白的深情厚谊。
(3)欢乐的宴饮中诗人为什么忽而“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这样强烈的反差?
“停”“投”“拔”“顾”四个连续的动作,形象地把诗人政治失意后心绪茫然、痛苦悲愤的心情表现出来,衬出诗人内心的悲苦。当精神苦闷的时候,美味佳酿也难以下咽。
(4)“行路难”具体表现在什么方面?
“冰塞川”“雪满山”象征了人生道路上的艰难险阻。李白是个积极用世的人,他才高志大,很想像管仲、张良、诸葛亮等历史上杰出的人物一样,干一番宏大的事业,可是受诏入京之后却没有得到皇帝的重用,反而受到排挤,被变相撵出了长安,这不正像冰塞黄河、雪拥太行吗?
(5)但是诗人并不是那种性格软弱的人,你们觉得他会这样消沉下去吗?从哪里可以看出来呢?
不会消沉下去。从“拔剑四顾”开始,诗人就表现了不甘消沉而要继续追求的思想。现实之路虽然坎坷,但梦还在,理想还在。接下来诗人又用了“垂钓碧溪”“乘舟梦日”两个典故,表达自己有朝一日能像古人一样,为统治者所信任重用,建立一番伟业的信心。
(6)当诗人的思绪再次回到现实中
获取完整word文档,点击右侧栏资源下载。
★★★ 资源可免登录下载 ★★★
教案吧网站,向广大中小学教师提供各类教学资源word文档下载,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我们进行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