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单元  课外古诗诵读 教学设计

月夜忆舍弟

 

1.背诵并默写诗歌,品读,理解词意。

2.写出炼字、炼句的赏析文字。

3.感受作者的情感。

 

0.5课时

 

 

1.搭桥引题

唐肃宗乾元二年,立秋后。在远离长安的边远地区,杜甫对着月亮写下了《月夜忆舍弟》。从此,整首诗便让每一颗思乡怀人的心灵为之震颤。

四百年后的一天南宋爱国词人刘辰翁读到这首诗说:浅浅语使人愁。

八百年后的一天 明代文学家钟惺读到这首诗说:含情往复不可言。

一千年后的一天清朝爱国诗人杨伦读到这首诗说:凄楚不堪多读。

那一千三百多年后的今天,我们又会读出什么样的滋味呢?

2.出示目标,朗读目标。

①背诵并默写诗歌,品读,理解词意。

②写出炼字、炼句的赏析文字。

③感受作者的情感。

 

 

了解背景

屏显:

《月夜忆舍弟》是唐代著名诗人杜甫于公元759年(乾元二年)秋在秦州所作。当时,安史之乱爆发,安禄山、史思明从范阳引兵南下,攻陷汴州,西进洛阳,山东、河南都处于战乱之中。杜甫的几个弟弟正分散在这一带,由于战事阻隔,音信不通,引起他强烈的忧虑和思念。这首诗以月夜为背景,表达了诗人对离散的弟弟们的怀念和忧虑之情。

朗读课文,通文正字。

1.指名朗读。学生评价。

朗读指导:

月夜/忆舍弟》

杜甫

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

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

2.正音正字。

戍鼓shù gǔ

结合注释,疏通文义

1.对照课下注释,同桌合作,理解诗歌大意。

2.指名翻译。

屏显:

戍楼上响起禁止通行的鼓声,秋季的边境传来孤雁的哀鸣。

今天是白露节更怀念家里人,还是觉得家乡的月亮更明亮。

虽有兄弟但都离散各去一方,已经无法打听到他们的消息。

寄书信询问也不知送往何处,因为天下依旧战乱不能太平。

 

 

 

 

根据诗意填空

秋夜本是美好的,但在战乱年代,这样的良辰美景却笼罩在     的气氛中。更鼓响过,行人断绝,孤雁的叫声愈显      。白露既降,天气转凉,         ,徒增悲伤。诗人的思绪乘着月色飞翔,他在设想故乡的月亮应该更明更亮。可是弟兄分散,人各东西;家人如断线的风筝失去联系,是生是死,是苦是悲,恐怕只有        才知道。诗人从     觉、     觉两个方面写边地秋夜,诗句流利婉转,特别是在“      ”“     ”的对比中,抒发了深沉的       之情,也寄予了无限的           

明确:

秋夜本是美好的,但在战乱年代,这样的良辰美景却笼罩在 凄凉 的气氛中。更鼓响过,行人断绝,孤雁的叫声愈显 凄切 。白露既降,天气转凉,思念亲人,徒增悲伤。诗人的思绪乘着月色飞翔,他在设想故乡的月亮应该更明更亮。可是弟兄分散,人各东西;家人如断线的风筝失去联系,是生是死,是苦是悲,恐怕只有千里明月 才知道诗人从 觉、觉两个方面写边地秋夜,诗句流利婉转,特别是在“ ”“”的对比中,抒发了深沉的 思念 之情,也寄予了无限的 人生的感慨

探究下面的问题。

1.从”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中你读到了什么?

明确:

战争频繁,战事紧张,戍鼓一敲,人们立刻消失。

一雁,是孤雁,是失群之雁。古人就说“失群寒雁声可怜,夜半单飞在月边。”夜深人静间,孤雁一声鸣叫,更是让人心生凄凉。

2.在《月夜忆舍弟》中的这个“雁”有什么样的象征意义呢?雁的意象大约有五种,同学觉得哪个更符合本诗?为什么?(多选)

A.触发乡情、亲情,抒写游子思妇的绵绵思念.

B.代指书信、音信.

C.比拟自身,表现落寞孤单之苦.

D.状写景物高远寥廓.

E.渲染气氛,写悲壮凄凉之景.

明确:

①我觉得是触发乡情、亲情,抒写游子思归的绵绵思念。因

获取完整word文档,点击右侧栏资源下载。
资源可免登录下载
教案吧网站,向广大小学教师提供各类教学资源word文档下载,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我们进行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