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醉翁亭记》核心素养教学设计

一、核心素养目标:

1.语言建构与运用:熟读课文,扫除阅读障碍。读准字音,读出感情,读出意境。

2.思维发展与提升:品味语言,体会理解“乐”的含义。培养赏读文言文的能力。

3.审美鉴赏与创造:触摸作者的心灵,体会作者的人生理想,并从中受到精神的感染。

4.文化传承与理解:.欣赏本文的语言,探寻美点,体会自然美的意境。

二、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品味词语,全面深入感受“乐”,培养学生的想象力,理解力,分析力。

教学难点:

太守为何而醉?

三、教学设想

单元提示中要求“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熟读成诵,积累、掌握课文中的文言实词和名言警句,并体会文言虚词在关联文意、传达语气等方面的作用”“要注意体会古人寄托于山水名胜中的思想情感,感受他们的忧乐情怀”

我在这节课中中通过教师范读,学生齐读,个别朗读等多种诵读方式,在诵读中感受虚词的妙处,感受文中的“乐”,感受作者与民同乐的情怀,并能从中汲取精神的营养。

四、教学方法:

1、诵读法:本文是一篇游记散文。大量运用片偶句,加强了韵律美;虚词“而”“者”“也”的运用,加强了咏叹意味。反复诵读才能体会文章文质之美,在诵读中自然而然的体会到山水之美,山水之乐,积累语感,加深理解。

2、讨论法:将课堂教给学生,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使教学在轻松愉悦的气氛中高效展开。

3、点拨引导法:学生的讨论要在老师恰如其分的及时引导下有方向的进行,使课堂形散而神不散。

五、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相关音频、视频

六、教学课时:2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设计

导入:同学们,本单元我们跟随名家一起登亭台楼阁,观湖光山色,赏自然之美,悟古人情怀。今天,我们将和欧阳修一起游目驰骋,纵情山水。(板书课题和作者)

、预习检测

1.作者简介

欧阳修(1007~1072年),字永叔,号醉翁,晚年号六一居士,吉州永丰(今江西永丰)人,北宋文学家、史学家。他自称庐陵人,是因为吉州原属庐陵郡。欧阳修幼年丧父,家境贫寒,其母以荻杆画地教他认读。24岁登进士第,曾任西京(今河南省洛阳市)留守推官,因几次支持范仲淹等改革派,屡遭贬谪。晚年曾主持进士考试,录取了苏轼、苏辙、曾巩等人。又任枢密副使、参知政事、刑部尚书、兵部尚书等职。死后谥“文忠”,世称“欧阳文忠公”。欧阳修领导了北宋诗文革新运动,散文创作成就最大,也擅长诗词,诗学韩愈,多反映社会现实,有议论化、散文化倾向,词则婉约柔美,清新淡雅。他在史学方面也很有成就,参与修撰《新唐书》,自撰《新五代史》。有《欧阳文忠公集》传世。

2.介绍背景

宋仁宗庆历五年(1045年),欧阳修曾参加了以范仲淹为首的改革派,推行“庆历新政”,不久在政敌的打击下,改革失败,范仲淹等降调外任。欧阳修被贬为滁州知州。作为执政者的反对派,有很多政见要说,有满腹的抑郁不平要发泄,但只能从侧面含而不露地表示。

三、诵读训练

(一)出示投影,理解并积累字词(根据导学案,先让学生小组讨论完成)

(主要检查各小组合作完成情况,对不懂的进行解析)

1.明确课文的重点词语,并掌握它们。

(1)山行:沿着山走。

(2)翼然:像鸟张开翅膀一样。

(3)自谓:用自己的别号来命名。

(4)辄:就、则。

(5)意:情趣。

(6)得:领会。

(7)寓:寄托。

(8)开:散开。

(9)归:聚拢。

(10)暝:昏暗。

(11)发:开。

(12)伛偻:弯腰曲背,这里是指老人。

(13)提携:牵扶。这里指被牵扶的人,即儿童。

(14)杂然:杂乱的样子。

(15)丝竹:丝,弦乐器;竹,管乐器,这里合指乐器。

(16)射:一种游戏。

(17)苍颜:容颜苍老。

(18)颓然:原指精神不振,这里形容醉态。

(19)上下:原指树的上部和下部,这里指到处。

(20)乐其乐:乐他所乐的事情。

2.一词多义。

(1)临:有亭翼

获取完整word文档,点击右侧栏资源下载。
资源可免登录下载
教案吧网站,向广大小学教师提供各类教学资源word文档下载,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我们进行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