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 题 | 第4课 《古代诗歌三首 寒食》 | 统编版 | 六年级下册 | 第一单元 | 1课时 |
学 校 | 授课班级 | 授课教师 | |||
学习目标 |
1.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
2.边读边看注释,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古诗所描绘的景象和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
||||
学习
重难点 |
1.学会通过看注释、查阅资料、边读边想象画面等方法,品味诗句,感知古诗大意。
2.指导背诵,积累古诗。 |
||||
学情分析 |
本课的三首古诗分别写了三个不同的节日,描写了不同的风俗习惯。学习古诗时,可以引导学生借助注释、联系古代文化常识、结合课文插图等理解诗句的意思。同时引导学生展开想象,以丰富学生对古诗中美好感情的感悟。
|
||||
教学辅助 | 1.多媒体课件。 |
教学过程
学习任务一:导入新课、了解寒食节
1.助学资料
寒食节,寒食节在冬至后的第105天,清明节前1—2天。寒食节历史悠久,这一天禁火,人们只能吃冷食。后来,寒食节又增加了祭扫、踏青、荡秋千等风俗。
2.寒食节来历
相传春秋时代,晋国公子重耳逃亡在外,生活困苦。有一次,跟随他的介子推从自己腿上割下一块肉让他充饥。后来,重耳做了国君(即晋文公),介子推却带着自己的母亲隐居绵山。晋文公想起介子推的大恩,决定重用他。晋文公到山中寻他不得,情急之下,放火烧山,想要逼介子推下山。结果介子推母子宁愿被烧死也不肯出来。为了纪念介子推,晋文公下令将绵山改名介山,还下令每年的这一天都要禁火和吃冷食,从而形成了寒食节。
3.走近作者
韩翃,生平介绍:字君平,南阳(今属河南)人。唐代诗人,“大历十才子”之一。
主要作品:《宿石邑山中》《送客贬五溪》等。
学习任务二:朗读诗歌、把握节奏
- 朗读诗文
听录音朗读《寒食》注意诗歌朗读节奏。
寒食
[唐]韩翃
春城 无处 不飞花,
寒食 东风 御柳斜。
日暮 汉宫 传蜡烛,
轻烟 散入 五侯家。
2.指导书写
侯 候 写“侯”字时不要多写一笔竖。
学习任务三:理解诗意、想像画面
1.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
诗意:暮春时节,长安城处处柳絮飞舞、落英缤纷,寒食节的东风吹拂着宫城里的柳枝。
2.《寒食》一诗的前两句,描绘了怎样的画面?
通过“无处不飞花”“御柳斜”,可以想象到春日里京城落花飞舞、斜柳依依的美好景象;从“飞”和“斜”中,可以体会到春日美景的灵动。
作者起笔高远,视野开阔,抓住暮春时节典型之景,通过“飞”字和“斜”字,明写花、柳而暗写风,与“东风”相呼应。
此外,按古时的风俗,寒食日要折柳插门,取的新火还往往是榆柳之火,因此写“御柳斜”又暗中呼应了节日习俗。
3.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
诗意:夜色降临,宫里忙着传赐蜡烛,袅袅轻烟在王侯贵戚的府第飘散开。
用“传”与“散”两个动词生动地画出了一幅夜晚走马传烛图,使人如见蜡烛之光,如闻轻烟之味。
典故——五侯,本来寒食节禁火,可是权贵大臣们却可以破例点蜡烛,这是诗人对腐败的政治现象作出委婉的讽刺。
4.资料链接
“改火”习俗
据《辇下岁时记》记载,至清明,尚食内园官小儿会于殿前钻火。谁先钻得新火,谁就能得到“绢三匹,金碗一口”的赏赐。可见在面对改火这一习俗时,唐代人格外强调用原始的钻木取火的方式,而不是打火石的方式。
5.想象画面
长安春景图 夜晚传烛图
暮色中,烛光点点,
获取完整word文档,点击右侧栏资源下载。
★★★ 资源可免登录下载 ★★★
教案吧网站,向广大中小学教师提供各类教学资源word文档下载,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我们进行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