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承天寺夜游》核心素养教学设计

一、核心素养目标:

1.语言建构与运用:正.通读课文,借助注解和工具书,梳理课文中的人景物,读准、理解并积累独特的文言表达,从而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2.思维发展与提升:分析观察方法、景物特点及写法,从修辞、视觉、形态等方面品析表达效果。

3.审美鉴赏与创造:了解知人论世的方法,体会融情入境的手法,陶冶情操。

4.文化传承与理解: 通过对自然景物和人文之趣的认知,感受作者开阔的胸襟和豁达的品质。培养可以陶冶情操的审美趣味和笑对人生的美好品质。

二、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细读文章,读懂文本内容和作者的情感。

教学难点:

研读文章,引导学生理解文中“闲人”中包含作者复杂的情感。

三、教学设想

《记承天寺夜游》是统编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一篇文言文。《记承天寺夜游》是苏轼的一篇小品文。写于苏轼被贬黄州期间。全文仅84个字,却运用记叙、描写、抒情等多种表达方式,创造了一个清冷皎洁的艺术世界,传达了作者豁达乐观的心境。本文语言简练而又极富表现力,可以说是写景抒情的精品。对于陶冶情操、提高语言表达能力来说,本文是学生学习典范。

四、教学方法:

诵读法、讨论探究法

五、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相关音频、视频

六、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设计

月在古诗词里总能给人温柔多情的感觉,古往今来的文人墨客常借用月来书写自己的情怀。你能吟诵几句写月的诗词吗?(不同的月代表着不同的心情,这节课让我们一起跟随宋代文豪苏轼去欣赏承天寺的月夜之景。)

、预习检测

1.作者简介

苏轼(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和仲,号铁冠道人、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苏仙,汉族,眉州眉山(四川省眉山市)人,祖籍河北栾城,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画家,历史治水名人。苏轼是北宋中期文坛领袖,在诗、词、散文、书、画等方面取得很高成就。文纵横恣肆;诗题材广阔,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同是豪放派代表,并称“苏辛”;散文著述宏富,豪放自如,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苏轼善书,“宋四家”之一;擅长文人画,尤擅墨竹、怪石、枯木等。作品有《东坡七集》《东坡易传》《东坡乐府》《潇湘竹石图卷》《古木怪石图卷》等。

  1. 背景:

本文写于宋神宗元丰六年(1083年),当时,作者被贬到黄州已经有四年了。在黄州任团练副使,但不得“签书公事”,也就是说做着有职无权的闲官。在这种情况下,作者写了这篇短文,对月夜的景色作了美妙的描绘,真实的记录了他当时生活的一个片段。

3..关于记

记”是古代的一种文体,主要是记载事物,通过记事、记物、写景、记人来抒发作者的情感或见解,即景抒情,托物言志。

三、诵读训练

(一)出示投影,理解并积累字词(根据导学案,先让学生小组讨论完成)

(主要检查各小组合作完成情况,对不懂的进行解析)

1.字音字形

未寝(qǐn ) 相与(yǔ)  遂(suì)

藻(zǎo)荇(xìng)   竹柏(bǎi)

2.词语汇总

重点词语释义

1、月色入户,欣然起行。(户:这里指门窗。欣然:愉快地)

2、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念:考虑、想到。遂:于是。)

3、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寝:睡觉。相与:共同、一起。步:散步。于:在。)

4、空明:形容水的澄澈。在这里形容月色如水般澄净明亮的样子

5、交横:交错纵横。

6、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但:只是)闲人:清闲的人。耳:罢了。)

古今异义

1、盖竹柏影也

古义:大概是

今义:器物上部有遮盖作用的东西

2、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古义:清闲的人

今义:指与事无关的人,多含贬义

3、念无与为乐者

古义:考虑,想到

今义:想念

4、月色入户

古义:单扇的门

今义:主要指人家

词类活用

相与步于中庭 名词做动词,散步

一词多义

①未复有能与其奇者(动词,参与,文中指置身其中)

②念无与为乐者  (动词,和)

特殊句式

(1)判断句:

盖竹柏影也(“……也”表判断)

获取完整word文档,点击右侧栏资源下载。
资源可免登录下载
教案吧网站,向广大小学教师提供各类教学资源word文档下载,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我们进行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