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2.2消化和吸收第1课时 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生命观念:
- 从结构与功能观描述人体消化系统的组成及功能。
- 从物质与能量观概述食物的消化和吸收的功能。
- 小肠与其吸收功能相适应的特点。
科学思维:
- 从生活现象入手,能够运用科学思维,去探讨真实情境中的生物学问题。
- 再到探究实验的设计、观察和分析,形成基于证据和逻辑的思维习惯。
探究实践:
- 通过设计并完成探究实验:馒头在口腔中的变化,提高实验设计和分析能力;
- 通过实践作业:小肠模型制作,培养观察和实践操作能力。
态度责任:
- 认同消化系统对食物的消化和营养物质的吸收,从而唤起对身体健康的保健意识。
- 培养细嚼慢咽、不暴饮暴食等饮食习惯,珍爱粮食等社会责任态度。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
- 食物的消化过程。
- 探究馒头在口腔中的变化。
教学难点:
探究馒头在口腔中的变化。
三、教学设计思路
本节是本章的知识核心,也是全章的重点。内容包括消化系统的组成和功能,食物消化和营养物质的吸收,内含一个探究实验:探究馒头在口腔中的变化。因为内容较多,所以分为两个课时。
本节为第一课时,主要介绍消化系统的组成和功能及完成探究实验:馒头在口腔中的变化。
食物的消化是靠消化系统完成,本节围绕食物的消化进行探究实验教学,先通过视频和图片初步了解“消化系统的组成和功能”,使抽象的问题具体化,帮助学生宏观上对消化系统的组成和功能有个整体认识。
再微观上从消化道的第一站“口腔”开始,探究馒头在口腔中的变化,在该探究实验中,先从“品尝馒头”的生活场景入手,再去想一想馒头变甜与什么结构或物质有关?从而进行严谨的科学探究实验,本实验重在对照实验的设计、对实验现象的观察、实验结果的分析。
学生在探究中发展了科学探究、科学思维等核心素养,同时也了解了淀粉在口腔中发生变化与牙齿的咀嚼、舌头的搅拌以及唾液、唾液浓度、温度等都有关的生命观念。在完成探究的基础上,学生了解消化包括物理性消化和化学性消化两个方面,感受馒头中的淀粉唾液淀粉酶的作用下被分解为麦芽糖,师补充说明,淀粉在口腔中的变化仅仅是食物的初步消化,要被人体吸收还需要进一步被消化。那它进一步被消化的产物是什么呢?其它大分子物质又是如何被消化和吸收的呢?从而为下一节课学习食物的消化和营养物质的吸收打好基础和埋下伏笔。
四、教学过程
第1课时 探究馒头在口腔中的变化
【温故知新】
师:食物当中有哪些营养物质?食物中的营养物质都能直接进入组成我们身体的细胞,变成我们身体的物质吗?从而导出课题──消化和吸收。
【新课学习】
音频故事导入:小馒头的奇幻之旅
思考:小馒头经历的几个地点,你能猜测出分别是身体的什么部位吗?从而引入消化系统的组成。
学习目标一、消化系统的组成
师出示消化系统结构组成图,引导学生认识消化道和消化腺,找到它们在身体中相对应位置来加强记忆。
关于消化腺是重点,也是难点,这是学好消化的关键所在。所以可以重点通过阅读课文和结合视频理解,人体一共有五大消化腺分泌不同的消化液对食物进行消化。
从功能上,理解不同的消化液的不同消化功能。如唾液中含有唾液淀粉酶,胃液含有胃蛋白酶,胰液和肠液含有各种消化酶,但胆汁中不含有消化酶。
再从位置上去理解,消化腺分为两大种类,一种是在消化道外的大腺体:唾液腺、肝脏和胰腺;一种是在消化道内的小腺体:胃腺和肠腺。
获取完整word文档,点击右侧栏资源下载。
★★★ 资源可免登录下载 ★★★
教案吧网站,向广大中小学教师提供各类教学资源word文档下载,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我们进行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