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三顾茅庐》核心素养教学设计
一、核心素养目标:
1.语言建构与运用:了解作者及相关文学常识。
2.思维发展与提升:疏通文意,整体感知文章内容,把握小说情节。
3.审美鉴赏与创造:以人物的言谈举止为突破口,分析理解人物形象。
4.文化传承与理解:学习人物的精神品质,理解古人胸怀大志的思想。
二、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学习本文蓄势和反衬的写作手法。
教学难点:
感受古典名著的魅力,体会中国文化中礼贤下士,尊重人才的传统。
三、教学设想
在文本解读的基础上,我设定了三个教学目标——感受小说情节的曲折,体会构思写法的精妙;分析形象特征的独特,感悟人物的家国情怀;通过背景策略的运用,感受中国古典小说的丰富底蕴。同时创意一个课堂活动:用思维导图助读,探究“隆中对”的内容。
四、教学方法:
诵读法、讨论探究法
五、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相关音频、视频
六、教学课时:2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东汉末年,天下大乱,群雄纷争。刘备胸怀大志,急于寻求人才,辅助自己实现统一大业,于是就有了“三顾茅庐”这一典故。
历史上用了“凡三往,乃见”这五个字来记载这一过程。而罗贯中则依据这五个字,将其洋洋洒洒地书写了几千字。那么,他究竟比历史的记载多了些什么呢?我们就一起走进《三顾茅庐》,去一探究竟!
二、检查预习
1.作者简介
罗贯中,元末明初小说家,戏曲家。生卒年不详。名本,字贯中,号湖海散人。山西太原人。他有自己的政治理想,不苟于流俗,曾参与反元的起义斗争。明朝建立之后,专心致力于文学创作。作品有《三国志通俗演义》《残唐五代史演义》《三遂平妖传》等。
2.背景链接
汉末,黄巾事起,天下大乱,曹操坐据朝廷,孙权拥兵东吴,汉宗室豫州牧刘备(刘玄德)听徐庶(徐元直)和司马徽(司马德操)说诸葛亮很有学识,又有才能,就和关羽、张飞带着礼物到南阳,去请诸葛亮出山辅佐他。恰巧诸葛亮这天出去了,刘备只得失望地回去。不久,刘备和关羽、张飞冒着大风雪第二次去请,不料诸葛亮又出外闲游去了。张飞本不愿意再来,见诸葛亮不在家,就催着要回去。刘备只好留下一封信,表达自己对诸葛亮的敬佩和请他出来帮助自己挽救国家危险局面的意思。过了一段时间,刘备吃了三天素之后,准备再去请诸葛亮。本文即是写刘备第三次前往草庐请诸葛亮的情景。
3.文本链接
《三顾茅庐》节选自《三国演义》第三十八回(人民文学出版社1973年版)。有删节。题目是编者加的。《三国演义》是我国第一部章回体长篇历史演义小说。该书以东汉末年到西晋建立期间的社会历史为背景,着重叙述魏、蜀、吴三国的兴衰过程,反映了东汉末年及三国时期政治腐败、生灵涂炭、农民起义、诸侯割据的社会现实。该书结构宏大,情节曲折,塑造了数以百计的人物形象,具有很高的艺术成就。
三、初步感知
(一)出示投影,理解并积累字词(根据导学案,先让学生小组讨论完成)
(主要检查各小组合作完成情况,对不懂的进行解析)
(1)快速默读课文,圈画出不会读的字或不认识的词,借助工具书明确字音。
拜谒(yè) 今番(fān) 叱(chì)
侥幸(jiǎo) 岂可相强(qiǎng) 谬(miù)
倾颓(tuí) 窃命(qiè) 沔水(miǎn)
(2)查阅工具书,解释下列词语。
如雷贯耳:响亮得像雷声传进耳朵里。形容人的名声大。
经世奇才:旧时称治国安民的才能。
思贤如渴:比喻迫切地想延致有才德的人。
顿开茅塞:比喻思想忽然开窍,立刻明白了某个道理。
设计意图:通过预习检测和点拨,帮助学生了解故事相关背景,扫清阅读字词和理解的障碍。
四、整体感知,梳理思路
1.这篇文章写了一件什么事?试用简洁的语言概括。
明确:刘备诚心诚意邀请诸葛亮,第三次来到隆中诸葛亮的茅庐,终于见到了诸葛亮,请到了一位智谋过人的军师。
2.划分文章的层次,仿照示例,补充故事情节。
示例:
三十七回 司马徽再荐名士
刘玄德三顾茅庐
三十八回 定三分隆重决策
战长江孙氏报仇
第一部分: 刘玄德阶下拱立
诸葛亮
第二部分:
获取完整word文档,点击右侧栏资源下载。
★★★ 资源可免登录下载 ★★★
教案吧网站,向广大中小学教师提供各类教学资源word文档下载,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我们进行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