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课《乡愁》核心素养教学设计
一、核心素养目标:
1.语言建构与运用:反复诵读诗歌,把握诗歌的朗读语调、节奏和重音。
2.思维发展与提升:掌握通过分析意象感知诗歌内涵的诗歌鉴赏方法,品味诗歌含蓄细腻的语言和优美的篇章结构。
3.审美鉴赏与创造:借助资料,了解诗人生平及时代背景,体会诗歌复杂的情感。
4.文化传承与理解:通过分析意象、感受意境、品词析句等方式感受诗人浓浓的乡愁,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
二、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有感情地诵读诗歌,通过分析意象、感受意境、品词析句等方式感受诗人浓浓的乡愁,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创作短小精悍的诗歌,表达某种真挚的情感。
三、教学设想
《乡愁》选自部编版语文教材九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三课,本单元为活动·探究单元,所选诗歌均为现代诗歌,诗作都以描写自然之景或特定物象为主,抒发某种情怀。学习本单元,要采用任务驱动的方式,以学生自学为主,教师引导点拨为辅,并通过不同形式的朗诵活动、诗歌写作,引导学生更好地感受诗歌的魅力,获得审美的熏陶。余光中的《乡愁》一诗,意象典型,意境优美,由个人的故乡之思,上升到带有普遍意义的家国之思,早已成为吟咏乡愁的名篇,深受全世界华人的喜爱。诗歌句式齐整,有一种回环往复的节奏美,是学习现代诗歌写作的上佳范例。
四、教学方法:
诵读法、讨论探究法
五、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相关音频、视频
六、教学课时:2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设计
故乡,是每个离家之人都魂牵梦萦的地方。它是起点,也是终点,是开始,也是结束。离开故乡,有时带着憧憬、希望去追求理想,有时带着寂寞、惆怅去忙碌奔波,但是不管怎么样,故乡总是游子心中最温暖、最留恋的地方。
1972年的一个深夜,离开大陆,流亡台湾二十余年的余光中,感到回乡无望,愁情无限,于是仅仅用了二十分钟,一首小诗便从笔端缓缓流出……
今天就让我们学习余光中的这首小诗《乡愁》,感受那浓缩了二十年的悠悠情怀。
二、预习检测
1.作者简介
余光中,台湾著名诗人。祖籍福建泉州永春县,1928年生于南京,少时异地求学,1949年离开大陆前往台湾,从此开始了长达半个多世纪的漂泊生涯。从江南到四川,从祖国大陆到宝岛台湾,从求学美国到谋职香港,到最终回转台湾,后来在感到回乡无望时,他写下了这首《乡愁》。余光中说:“对这块土地讲来,曾经缺席了四十年,回来已经很晚了,早就应该回来看看了。”“我庆幸在离开大陆时已经21岁,我受过传统《四书》《五经》的教育,也受到了五四新文学的熏陶,中华文化已植根于心中。如果乡愁只有纯粹的距离而没有沧桑,这种乡愁是单薄的。我慢慢得意识到,我的乡愁应该是对包括地理、历史和文化在内的整个中国的眷恋。”
2.介绍背景
余光中身居台湾,但内心深处时时涌动着浓浓的思乡之情。同时由于台湾和大陆长期隔绝,这种思乡情怀客观上具有以往任何时代的乡愁都不可比拟的特定的广阔内容。余光中说:“我庆幸在离开大陆时已经21岁,我受过传统‘四书’‘五经’的教育,也受到了“五四”新文学的熏陶,中华文化已植根于心中。如果乡愁只有纯粹的距离而没有沧桑,这种乡愁是单薄的。我慢慢地意识到,我的乡愁应该是对包括地理、历史和文化在内的整个中国的眷恋。”后来在感到回乡无望时,他写下了这首《乡愁》。
三、诵读训练
(一)出示投影,理解并积累字词(根据导学案,先让学生小组讨论完成)
(主要检查各小组合作完成情况,对不懂的进行解析)
1.朗读课文,掌握字词。
嘶哑:声音沙哑。
悲愤:悲痛愤怒。
激怒:刺激使发怒。
四、整体感知,梳理思路
(一)诗歌品读
1.学生初读诗歌
请同学们以自己喜欢的方式读一读诗歌,记录下自己的初读感受。(思念、忧愁、孤独、无奈)
2.文中有一个字能够整体概括诗人情感,是哪个字?(愁)
“愁”,从心秋声,意为忧虑、忧伤的情绪。这样情感基调的一首诗,我们在朗读的时候可以通过哪些方法来传达作者的感情呢?
提示:语气、语调、语速、重音、停连。学生谈自己的看法,并示范朗读,师生共同点评。
大屏幕展示节奏划分:
小时候
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
我/ 在这头
母亲/在那头
长大后
乡愁/是一张/窄窄的 / 船票
我/ 在这头
新娘/在那头
后来啊
乡愁/是一方/ 矮矮的 / 坟墓
我/ 在外头
母亲/在里头
而现在
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
我/在这头
大陆/在那头
3.跟随音频学习朗读技巧
(1)注意节
获取完整word文档,点击右侧栏资源下载。
★★★ 资源可免登录下载 ★★★
教案吧网站,向广大中小学教师提供各类教学资源word文档下载,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我们进行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