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 题 | 江上渔者 | 统编版 | 六年级下册 | 古诗词诵读 | 1课时 |
学 校 | 授课班级 | 授课教师 | |||
学习目标 |
1.读准多音字“没”,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读出古诗的节奏、韵律,积累并背诵古诗。
2.借助抓取“往来”“但爱”“出没”重点词、想象画面等方式,理解古诗大意,通过对比“吃鱼人”的安乐生活进一步体会“捕鱼者”的艰辛不易。 3.通过资料补充,古诗拓展,深入体会诗人对捕鱼人的关切和同情,初步感知诗在反映社会问题上的作用。 |
||||
学习
重难点 |
借助抓取“往来”“但爱”“出没”重点词、想象画面等方式,理解古诗大意,通过对比“吃鱼人”的安乐生活进一步体会“捕鱼者”的艰辛不易。 | ||||
学情分析 |
根据学生年龄特点以及学生的学习程度,在整个教学环节中应当以诵读品悟、方法学习教学主线, 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将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有机融合,达到读——品——悟——拓的目的。 | ||||
教学辅助 | 1.多媒体课件。
2.学习任务单。 |
教学过程
学习任务一:温故知新,导入新课。
(设计意图:解释诗题,让学生自我发现,自我实现,建立互文见义的系统知识体系,不断提升运用互文手法释义解文的能力,达到融会贯通。)
1.师:(出示“鱼”)谁来读读这个字(指名读),大家都知道这就是我们平常吃的鱼。(加上“氵”)这个字谁认识?(指名读)这两个字意思一样吗?师解释“渔”。(捕鱼)那渔者就是——指名答(捕鱼的人),那江上渔者就是——生答(江上捕鱼的人)。今天我们就跟随宋朝的大诗人范仲淹一起去看看江上捕鱼的人。(板书课题)
2.(课件出示)
作者简介:范仲淹(989—1052),字希文,苏州吴县(今江苏苏州)人,北宋政治家、文学家,世称“范文正公”。工于诗、词、散文。代表作有《岳阳楼记》。
学习任务二:诵读古诗,整体感知
(设计意图: 所谓“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古诗教学尤其要注重“读”,以读代讲,以读促思,让学生在各种形式诵读中、小组合作学习中解决字词难点,初步理解古诗意思,为后续深度学习打下基础。另外,通过课前收集资料,让学生了解创作背景,帮助了解诗人及其写作意图。)
1.(课件出示古诗)
江上渔者
江上/往来人,但爱/鲈鱼美。
君看/一叶舟,出没/风波里。
- 指名读,读准字音与停顿。
- 教师提示学生注意“鲈”读“lú”;“没”读“mò”。
- 学生反复自由朗读,将字音读准。
- 齐读古诗。
2.指导学生理解重点字词。
渔者:捕鱼的人。
但:只是。
爱:喜欢。
鲈鱼:鱼的一种。体侧扁,背部青灰色,腹部灰白色,背部和背鳍有黑斑,口大,下颌突出。
君:你。
一叶舟:像漂浮在水上的一片树叶似的小船。
出没:忽隐忽现。
风波:波浪。
古诗大意:
江上人来人往,十分热闹,大家都只爱鲈鱼鲜美的味道。可渔民们的一叶小舟,就要为了捕鱼而在风浪中出没。
3.再读诗歌,整体感知。
(1)出示古诗,师范读,看图读诗,想想:古诗中写了哪些人?
(2)交流反馈。(捕鱼的人——“渔者”;吃鱼的人——“江上往来人”)
(3)引导学生了解这首诗的主要内容。
【预设】这首诗通过反映渔民劳作的艰苦,希望唤起人们对民生疾苦的注意,体现了诗人对劳动人民的关注与同情。
4.了解创作背景
据说,这首《江上渔者》创作于北宋景祐元年(1034年),当时46岁的范仲淹在苏州做官,为治理水患正察看苏常一带的水情。这一日,范仲淹来到江边的一家酒楼饮酒品鱼,正在观赏风景的时候看到江面上一叶小舟在风波里起起落落,联想到渔民打鱼的艰辛和危险,情动辞发,创作了这首言浅意深的五言绝句。
学习任务三:聚焦景物,对比悟情
(设计意图: 通过抓景物、想画面进行对比学习,让学生在反差中体会诗歌所表达的情感,在此基础上进行情景对话,自然而然地走进“捕鱼人”的内心,也走进诗人的内心,情感再一次得到升华。)
1.找景物:你在诗中看到哪些景物?请你圈一圈。
往来人 鲈鱼 一叶舟 风波 (随机板书)
2.聚焦“往来人”,想象画面,体会吃鱼之快乐
(1)出示:江上往来人,但爱鲈鱼美。
读着这两句,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引导想象有哪些“往来人”,他们在干什么、说些什么。)
【预设】:江边人来人往,热闹非凡,可能有威风八面的官员,有穿戴华丽的富人,有谈生意的商人……他们在谈笑风生,赞美鲈鱼味美的声音不绝于耳。
获取完整word文档,点击右侧栏资源下载。
★★★ 资源可免登录下载 ★★★
教案吧网站,向广大中小学教师提供各类教学资源word文档下载,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我们进行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