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课《安塞腰鼓》核心素养教学设计
一、核心素养目标:
1.语言建构与运用: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学会抓住重点句子进行赏析。
2.思维发展与提升:理解文中短句的运用和排比、反复的表达作用。
3.审美鉴赏与创造:用心感受中华民族艺术奇葩的魅力。
4.文化传承与理解:理解文中一些句子的深刻含义,体悟腰鼓内涵,感受生命的律动、蓬勃想像力。
二、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鉴赏文中运用修辞,句式变换的表达效果,感受语言的表现力。
教学难点:
分析黄土高原的特征和表演者性格的句子,感知安塞腰鼓中体现的民俗文化的意义和价值。
三、教学设想
《安塞腰鼓》是一篇歌颂激荡的生命和磅礴力量的气势恢弘的散文诗,有着雄浑伟奇的画面,更有着与画面风格一致的气势磅礴的语言,是诵读范本、语言范本、写作范本。这是一篇自读课文,应基于学生的疑问感受和发现贴着学生走。本文重在突出对文本诵读,重在熏陶感染,重在情感体验,从而到达共鸣。通过品腰鼓之好—感搏击之劲—悟腰鼓之魂,以“读”一线贯穿,让学生在读中品词句,美读美评美仿写,抓住一个“好”字,进而悟“搏击”之魂,领会作者对激荡的生命和磅礴的力量的赞颂。
四、教学方法:
诵读法、讨论探究法
五、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相关音频、视频
六、教学课时:2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设计
展示“鼓”的大篆字形:。请同学们猜猜这是什么字?这是一个“鼓”字。我国幅员辽阔,拥有着不同的地域文化,以鼓文化为例,不同地域形成了不同的鼓文化,如凤阳的花鼓,具有民族特色的手鼓,渔鼓等。那么陕北地区的黄土高原上的安塞腰鼓又具有怎样的特色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刘成章的《安塞腰鼓》。。
二、预习检测
1.作者简介
刘成章,当代诗人、散文家,陕西人。他在中学时代就开始了文学创作,八十年代是他创作的一个高峰。他的第一篇散文《转九曲》获得了散文优秀作品—等奖。《安塞腰鼓》获鲁迅文学奖,被选为《中国当代散文精华》。
2.写作背景
20世纪80年代,远离家乡的刘成章回到西安后,脑际回闪着“安塞腰鼓”那吞山河的壮丽景象,耳畔回旋着高原上那在沉默中爆发的鼓点。面对祖国改革开放日新月异的景象,他怦然心动,他用“安塞腰鼓”这种特定的意象来传达他对生活、对时代的审美感受,传达他对生命的诗意的理解。
3.解题
安塞腰鼓是产生于黄土高原上的一种民间艺术,他雄浑、动力十足,是陕北人粗犷、豪迈、开放性的象征。题目交代了文章描写的主要对象。
4.知识链接
安塞腰鼓产生于千沟万壑、广袤苍凉的黄土高原。是有一群地道农民表演的民间舞蹈,自秦汉始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它可由几人或几千人一同进行,磅礴的气势,精湛的表现力令人陶醉,被称为“天下第一鼓”。安塞县被称为“中国腰鼓之乡”。安塞腰鼓这种独特的艺术形式,也已经成为陕北人民质朴而豪放的精神风貌的象征。
三、诵读训练
(一)出示投影,理解并积累字词(根据导学案,先让学生小组讨论完成)
(主要检查各小组合作完成情况,对不懂的进行解析)
1.字音
旋风(xuàn ) 亢奋kàng) 晦暗( huì) 烧灼(zhuó) 羁绊( jībàn )耳畔(pàn ) 蓦然( mò) 冗杂( rǒng) 戛然而止( jiá ) 磅礴(pángbó)
2.字义
1.茂腾腾:充满活力,多用于形容干活卖力的青年男子。
2.流苏:边饰; 缘饰。
3.恬静:安静;宁静。
4.亢奋:极度兴奋。
5.晦暗:昏暗;暗淡。
6.大彻大悟:彻底觉悟或醒悟。
7.羁绊:缠住了不能脱身。
8.蓦然:猛然;不经心地。
9.冗杂:(事务)繁杂。
10.磅礴:(气势)盛大,雄伟。
11.颤栗:发抖,打哆嗦。
12.叹为观止:赞美看到的事物好到了极点。
13.戛然而止:戛:象声词。形容声音突然终止。
3.朗读指导:
朗读最基本的要求是读准字音,读准节奏。(要读准节奏,必须注意词与词、句与句、段与段之间的停顿,还要分析课文的句式特点:本文以短句为主,因而节奏较快。)还要注意语音的轻重,这样才会产生抑扬顿挫的效果。朗读水平若要向高层次发展,必须深钻课文,才能身临其境,进入课文情景,进而读出文章的画面美、音乐美、力量美(本文所特有的阳刚之美)。
四、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一)文章结构
第一部分(第1-4段):写表演前宁静的氛围,为后面描写安塞腰鼓的表演蓄势。
第二部分(第5-27段):描绘安塞腰鼓壮阔的表演。
第三部分(第28-30段):鼓声戛然而止,世界寂静,意境深远,余音袅袅。
(二)感知内容
获取完整word文档,点击右侧栏资源下载。
★★★ 资源可免登录下载 ★★★
教案吧网站,向广大中小学教师提供各类教学资源word文档下载,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我们进行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