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课 《山水画的意境》教学设计
【学习目标】
1.把握文章的核心概念,了解概念间的关系,理解作者的观点。
2.梳理文章的论述思路,分析作者所举实例,体会实例与作者观点的关系。
3.借鉴文中的理论方法,学习鉴赏文学作品和山水画作。
【教学重点】
1.能够准确理解“意境”这一概念,包括其内涵、外延以及与相关概念(如“意境”、“山水画”、“文学创作”等)之间的关系,理解作者对山水画艺术的独到见解。
2.能够理顺作者是如何一步步展开论述,从哪些方面来支撑自己的观点的,能够理解材料是如何用来证明或阐释作者的观点的
【教学难点】
能够将文章中提到的理论方法应用到实际的文学作品和山水画作的鉴赏中去。
第一课时
【课时安排】
1课时。
【学习过程】
一、导入新课
1.看视频,了解山水画的意境四美。
2.同学们,今天我们将一同探索李可染笔下的《山水画的意境》。想象自己成为一只展翅飞翔的美丽蝴蝶,我们将在山巅水湄间翩翩起舞,感受那墨韵悠扬、气韵生动的山水世界。让我们带着对大自然的敬畏与热爱,一起领略李可染大师如何将无尽的山水情怀,化作笔下流转的诗意画卷。现在,就让我们启程,共同揭开山水画的神秘面纱吧!
二、朗读明确目标
三、基础积累
1.文题解读
“山水画的意境”是评论对象;“意境”是文艺作品借助形象传达出的意蕴和境界。标题点明了论题。
2.作者介绍
李可染(1907—1989),江苏徐州人。中国近代杰出的画家、诗人,画家齐白石的弟子。以山水画成就最高。72岁任中国美术家协会副主席、中国画研究院院长。
4.字词积累
①正音正字
灵魂(hún) 惆怅(chóu chàng) 气概(gài) 真挚(zhì) 暮霭(ǎi)
渲染(xuàn)赋予(yǔ)颐和园(yí) 惨淡(cǎn)浮光掠(luě)影
②理解词义:
惆怅:伤感,失意。
身临其境:亲自到了那个境地。胸有成竹:比喻在做事之前已经有成熟的思考和完整的计划。
浮光掠影:比喻印象不深刻,好像水面的光和掠过的影子一样,一晃就消逝。
语不惊人死不休:意思是作诗或写文章不搜寻到惊人的妙语不肯罢休。形容写作时在语言上下苦功夫。
四、阅读与讨论
过渡:
现在,让我们一起带着对山水画的好奇和对艺术的热爱,深入理解品味这篇文章,感受其中蕴含的丰富内涵和作者的深邃思想。期待同学们的表现。
(一)明晰概念和相互关系。
活动:
默读课文,依次从文中圈点勾画出本文的概念。说说概念间的关系,并确定哪个是核心概念。
概念:
意境:就是景与情的结合;写景就是写情。
意匠:表现方法、表现手段的设计,简单地说,就是加工手段。
意境与意匠是相辅相成的关系,意境需要意匠来更好的传达,意匠需要意境来着脚,否则无从发挥。
核心概念:意境。
(二)圈画观点,梳理思路。
1.默读课文,请大家依段圈点勾画出的观点句读一读,说一说,议一议。如果没有观点句,请概括或说明那一段的作用。然后理清文章的论证思路。
第一段:
第一段的观点句是什么?
第一段就是观点句,而且是中心论点。画山水,最重要的问题是“意境”,意境是山水画的灵魂。
第二段:
①什么是意境?我认为,意境就是景与情的结合;写景就是写情。②山水画不是地理、自然环境的说明和图解,不用说,它当然要求包括自然地理的准确性,但更重要的还是表现人对自然的思想感情,见景生情,景与情要结合。③如果片面追求自然科学的一面,画花、画鸟都会成为死的标本,画风景也缺乏情趣,没有画意,自己就不曾感动,当然更感动不了别人。
第三段:
在我们的古诗里,往往有很好的意境。虽然关于“人”一句也不写,但是,通过写景,却充分表现了人的思想感情,如李太白《送孟浩然之广陵》的诗句: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这里包含着朋友惜别的惆怅@,使人联想到依依送别的情景:帆已经远了,消失了,送别的人还遥望着江水,好像心都随着帆和流水去了……情寓于景。这四句诗,没有一句写作者的感情如何,尤其是后两句,完全描写自然的景色;然而就在这两句里,使人深深体会到诗人的深厚的友情。
借李太白的诗证明景是如何产生情的,即为什么景能表达情,从而创造出意境来的。
第四段:
毛主席的诗句,意境是很深的。如《十六字令三首》,每一首都是写景每一字都是说山,但每一首、每一字又都充分表达了人的思想感情。三首词分别体现了山的崇高、气势和力量,这里并没有直接描写人,实际上都有力地歌颂了人,歌颂了人的英雄气概。古人说“缘物寄情”,写景就是写情。诗画有意境,就有了灵魂。
借毛泽东的十六字令证明景是如何产生情的,即为什么景能表达情,从而创造出意境来的。
第五段:第五段起什么作用呢?
设问,承上启下,引起读者的思考。观点句:我以为要深刻认识对象,要有强烈、真挚的思想感情。
第六段:
①意境的产生,有赖于思想感情,而思想感情的产生,又与对客观事物认识的深度有关。②要深入全面地认识对象,必须身临其境,长期观察。③例如,齐白石画虾,就是在长期观察中,在不断表现的过程中,对虾的认识才逐渐深入了,也只有当对事物的认识全面了,做到“全马在胸”“胸有成竹”“白纸对青天”“造化在手”的程度,才能把握对象的精神实质,赋予对象以生命。④我们不能设想齐白石画虾,在看一眼、画一笔的情况下能画出今天这样的作品来;而是对虾的精神状态熟悉极了,虾才在画家的笔下活起来的。⑤对客观对象不熟悉或不太熟悉,就一定画不出好画。
第七段:
获取完整word文档,点击右侧栏资源下载。
★★★ 资源可免登录下载 ★★★
教案吧网站,向广大中小学教师提供各类教学资源word文档下载,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我们进行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