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时教学设计 | ||
课 题 | 部编版《道德与法治》九年级上册第六课第二框《共筑生命家园》 | |
一、教材解析
本框为人教部编版《道德与法治》九年级上册第六课第二框的内容,是第六课的落脚点,是建设美丽中国、共建生态文明的共识与行为追求的体现。本框包括“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坚持绿色发展道路”两目内容,主要讲述“怎么办”的问题,回应我国所面临的人口问题与资源、环境挑战。人类是大自然的一部分,保护自然就是保护人类自身。但随着我国经济快速发展,人口与资源、环境的矛盾和问题日益凸显,如何合理解决这一问题,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难题。追求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人类面对生态危机作出的智慧选择。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中国走绿色发展道路,建设生态文明,实现可持续发展。 |
||
二、学情分析
九年级学生对人口、资源、环境等方面的内容并不陌生,通过课内外多种形式或多或少对生态文明建设都有所理解,生态文明意识也在内心逐渐形成。这就为学习“共筑生命家园”做好了铺垫,为如何坚持绿色发展提供了知识的准备。从个人层面来说,学生愿意践行低碳生活方式,但缺乏从企业、社会和国家的角度思考问题的格局和高度。中学生处于人生的特殊阶段,处于生态文明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期,他们在人口、资源和环境等方面的认知水平和行为选择能力,需要正确引领并促使其转化为建设美丽中国的积极力量。 |
||
三、教学目标
1.政治认同:树立节约利用资源和保护环境的意识及可持续发展意识。 2.道德修养:正确认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关系,知道生态文明的重要性和建设生态文明的措施。 3.法治观念:正确理解并遵守党和政府制定的坚持绿色发展道路的各项政策,与违反政策的各种行为作斗争。 4.责任意识:在生活中以践行保护生态环境、节约资源的理念,倡导低碳生活,为建设美丽中国贡献自己的力量。 |
||
四、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教学难点:怎样走绿色发展道路,建设生态文明。 |
||
五、资源与工具
多媒体教学、网络音视频资源 |
||
六、方法与策略
教法:讲授法、情景创设法、案例分析法 学法:合作探究法、自主学习法等 |
||
七、教学内容设计 | ||
导入 | ||
预设过程(约3分钟) | ||
教师活动 | 学生活动 | |
教师设置活动:课堂引入
1. 播放视频《转折点》 2. 提问:结合视频以及生活实际,谈谈自己的感受。 |
1.认真观看视频。 2.思考教师问题,并积极举手发言 |
|
第一目: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 ||
教学内容: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原因;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要求。 | ||
预设过程(15分钟) | ||
教师活动 | 学生活动 | |
1. 介绍生活中常见的生态问题
提问:谁是生态问题的“幕后黑手”?谁该为其买单?自然对人类有什么重要意义?如果人类拒绝改变,将会走向怎样的结局?这一事实告诉我们人类和自然是什么关系? 2. 言语引导,点拨学生回答,多元化评价学生,总结基础知识点——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原因。 3. 塞罕坝的“前世今生” 简单介绍塞罕坝过去与现在的变化。 播放关于塞罕坝林场建设者们的付出的视频 提问:为什么塞罕坝从“美丽高岭”变成“黄沙漫漫”?为什么它又从“沙地荒原”变回“林海绿洲”?你从中得到哪些启发? 4. 介绍“塞罕坝”精神,言语引导,点拨学生回答,多元化评价学生,总结分析塞罕坝变化原因。 5. 言语引导,点拨学生回答,多元化评价学生,总结基础知识点——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要求。 6. 知识拓展:介绍五大新发展理念。 |
1. 结合生活实际,认真思考问题。
2. 在教师的引导下,积极思考,主动举手回答问题。 3. 跟随教师引导,结合自身理解,初步理解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原因。认真观看视频,积极思考问题并举手回答问题。 4. 在老师的点拨下,了解“塞罕坝”精神以及塞罕坝变化原因。 5. 在老师的点拨下,理解识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要求并在课本对应位置做好知识点勾画和笔记整理。 6. 跟随教师引导,了解我国相关政策,知道五大新发展理念。 |
|
第二目:坚持绿色发展道路 | ||
教学内容:坚持走绿色发展道路的要求;美丽中国的时代图景。 | ||
预设过程(15分钟) | ||
教师活动 | 学生活动 | |
教师活动 | 学生活动 |
获取完整word文档,点击右侧栏资源下载。
★★★ 资源可免登录下载 ★★★
教案吧网站,向广大中小学教师提供各类教学资源word文档下载,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我们进行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