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2 认识生物多样性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本节人教版教材八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第二章的内容。生物多样性是地球赐予人类的宝贵财富,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本章的核心是生物多样性的三个层次(内涵);生物种类的多样性、基因的多样性和生态系统的多样性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1)列举生物多样性的三个层次,并能概述它们之间的关系。
(2)说明保护生物多样性的重要意义。
2.过程与方法
培养学生在已有知识和生活经验的基础上获取发散性思维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形成爱护生物的情感以及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
三、教学重难点
1.说明保护生物多样性的重要意义。(重点)
2.理解生物多样性三个层次之间的关系。(难点)
四、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激发热情
三北防护林早期采用得树种大多数是单一的杨树,饱受星天牛肆虐之苦:虫害严重地区树木被蛀得千疮百孔,树木大面积干枯死亡。为什么树种单一的人工林比天然林容易发生严重的虫害呢?
创设问题情景,激发学生思维,导入课题。引导学生领会生物学的内涵:生物种类的多样性、基因的多样性、生态系统的多样性。
(二)生物种类的多样性——明确教学目标
资料来源:《中国生物多样性国情研究报告》,1998年出版,表中“百分比”是我国已知种数占世界已知种数的百分比。
讨论:
1.在动物和植物中,除上表所列出的类群外,还有哪些类群?除动物和植物外,你还知道哪些类群的生物?
答:还学过无脊椎动物中的腔肠动物、扁形动物、线形动物、环节动物、软体动物和节肢动物等;植物中我们还学过藻类植物、苔藓植物.除动物和植物外,还有细菌、真菌和病毒。
2.在上表中,我国哪一类生物的物种数在世界上占有的百分比最高?哪一类相对较少?
答:我国裸子植物最高,所以被称为“裸子植物的故乡”。爬行动物所占比例相对较少。
3.根据你的估计,你认为是否还有很多种生物没有被发现?
答:地球上还有很多种生物没有被发现,根据科学家的估计,地球上实际存在的物种的总数从500万种到1亿种之间。
总结我国生物多样性的情况,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形成爱护保护生物的情感意识。
1.我国植物资源丰富,其中苔藓、蕨类和种子植物的种数仅次于巴西和哥伦比亚,居世界第三位;
2.我国是裸子植物最丰富的国家,被称为“裸子植物的故乡”。分布在我国的裸子植物中,有100多种是我国特有的,如银杏、银杉、金钱松、水杉等;
我国也是动物种类最多的国家之一,其中脊椎动物的鱼、鸟、哺乳动物的种数都位于世界前列。(三)基因的多样性——明确教学目标
1.教师讲述:生物的各种特征主要是由DNA分子上的遗传信息控制的。DNA分子很长,可以分为许多个片段,每个片段具有特定的遗传信息,这些片段就叫做基因。生物的细胞内由成千上万个基因。不同生物的基因有所不同,同种生物不同个体之间的基因也不尽相同,每种生物都有一个丰富的基因库。
基因的多样性是本节内容的教学难点,一步一步使抽象的知识直观化。帮助学生温习已经学习过的知识,通过对熟悉知识的回顾,构建基因的多样性这一新概念。通过小组合作,培养了小组成员之间的合作意识。
2.案例:美国曾在20世纪50年代发现栽培大豆患萎黄病,其症状是生长受阻、植株矮缩、叶片黄化、荚小粒少,严重时根系腐烂以致全株死亡。这种病害使美国的大豆产量大幅度降低,大豆生产出现危机,20世纪70年代末,美国科学家在我国找到他们所需要的野生大豆,并引进到美国,与当地品种杂交,培育出一批抗大豆萎黄病的优良品种,挽救了美国大豆生产业,使美国从大豆进口国一跃成为大豆出口量最大的国家。
讨论:
我国野生大豆与美国当地品种杂交后,为什么能培育出一批抗大豆萎黄病的优良品种?
答:因为我国野生大豆具有抗大豆萎黄病的基因。
学生通过图片认识基因。培养生命观念中的“结构与功能观”、“进化与适应观”。
案例:我国科学家袁隆平院士利用野生水稻与普通栽培水稻多次杂交,培育出产量很好的杂交稻新品种,创造了巨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杂交水稻指选用两个在遗传上有一定差异,同时它们的优良性状又能互补的水稻品种,进行杂交,生产具有杂种优势的第一代杂交种,用于生产,这就是杂交水稻。杂种优势是生物界普遍现象,利用杂种优势提高农作物产量和品质是现代农业科学的主要成就之一。水稻具有明显的杂种优势现象,主要表现在生长旺盛,根系发达,穗大粒多,抗逆性强等方面,因此,利用水稻的杂种优势以大幅度提高水稻产量一直是育种家梦寐以求的愿望。
通过中美两国大豆的对比,学生能够感受到我国大豆的优点。这种“我有他无”的感受能潜移默化地培养民族自豪感、自信心。能够认识到我国生物种类多样性实质上是基因的多样性。通过了解杂交水稻的故事,认识袁隆平院士生前科学探究工作的伟大之处。明白生物多样性的重要性,明晰青少年身上保护生物多样性的责任。
(四)生态系统的多样性——明确教学目标
资料分析:位于大别山的某县,曾经是森林茂密,鸟兽众多,气候宜人的地方。后来人们毁林开荒,耕种作物,破坏了当地动物的栖息环境,致使林中鸟类和哺乳动物大大的减少,有的甚至消失。这说明了什么?
获取完整word文档,点击右侧栏资源下载。
★★★ 资源可免登录下载 ★★★
教案吧网站,向广大中小学教师提供各类教学资源word文档下载,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我们进行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