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1.5 两栖动物和爬行动物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本节为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一章第五节的内容,两栖动物是从水生开始向陆生过渡的一个类群,具有初步适应陆地生活的结构特征,是生物进化链条上承上启下不可缺少的一环,体现了生物进化的自然进化规律。关于两栖动物,教材主要以青蛙为代表动物进行学习,关于爬行动物,教材则以蜥蜴为代表动物进行的学习。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1)简述两栖动物和爬行动物外部形态特征。

(2)简述两栖动物和爬行动物与生活环境相适应的特征。

过程与方法:

(1)观察青蛙、蜥蜴的外部形态特征,提高观察能力。

(2)归纳两栖动物和爬行动物的基本特征,提高归纳总结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了解爬行动物与人类的生活有什么关系,树立保护意识。

(2)观察实验活动中培养的探究和合作精神。

三、教学重难点

两栖动物和爬行动物的基本特征。(重点)

动物的形态结构、生理机能与其生活习性、生活环境相适应的基本生物学观点。(难点)

四、教学过程

(一)自主学习检测,暴露问题,激发热情

以《小蝌蚪找妈妈》故事引入两栖动物,学生可以从熟悉的场景进入本节课的学习,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两栖动物——明确教学目标

1.观察青蛙的结构——通过PPT展示以及生活场景的回放学生会比较熟悉。

 

2.合作探究展示提升

通过问题的形式教师与学生共同学习,引导学生得出答案。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1)青蛙的身体表面是什么颜色的?这与它的生活环境有什么关系?

青蛙身体一般呈绿色,在稻田、池塘、溪流边的陆地等绿色的生活环境中,青蛙不易被天敌发现,又便于捕食,有利于青蛙的生存。

(2)比较青蛙前后肢形态上的差别,这与前后肢的功能有什么关系?

青蛙的前肢短小,可支撑身体;后肢发达,趾间有蹼,便于跳跃也能划水。

(3)青蛙适于陆地或水中生活的特点?(该问题能够提升学生的分析和总结能力,教师适当的引导,主要依靠学生们的小组讨论获得相应的结论)

答:适于水中生活的特点:

①头部呈三角形;②皮肤裸露且能分泌粘液,辅助呼吸;③后肢趾间有蹼等。

适于陆地生活的特点:

①有鼻孔,陆地上呼吸的通道;②用肺呼吸;③有眼睛和鼓膜,感觉器官发达;④有四肢,前肢短可支撑,后肢长适于跳跃,适于陆地生活。

3.其他两栖动物的介绍,开拓学生的视野

蟾蜍俗称癞蛤蟆,眼睛后方有一个大型毒腺,所分泌的毒液能制成中药蟾酥。

大鲵又叫娃娃鱼,现存最大的两栖动物,终生有尾,是国家二级保护动物。

蝾螈终生有尾,生活在清冷的静水池沼里,有时也能爬到陆地上来。

4.两栖动物的主要特征,通过学生的观察和思考,一同总结。

幼体生活在水中,用鳃呼吸;成体大多生活在陆地上,也可在水中游泳,用肺呼吸,皮肤辅助呼吸。

5.两栖动物与人类生活的关系,以文字资料和数据作为背景,请同学畅所欲言,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三)爬行动物——明确教学目标

1.PPT观察蜥蜴的结构

蜥蜴是爬行动物,是真正适应陆地环境的脊椎动物,身体结构和生活方式与两栖动物差别很大。

逐个通过图片的展示蜥蜴的特点,让同学们逐渐理解结构和功能相适应的观点。

①蜥蜴的头部后面有颈,因此它的头可以灵活地转动,便于在陆地上寻找食物和发现敌害。

②蜥蜴的四肢比较短,不能跳跃,但能贴地面迅速爬行

③蜥蜴皮肤干燥,表面角质的鳞片。

④蜥蜴的肺比青蛙发达,气体交换能力较强,只靠肺的呼吸,就能满足蜥蜴在陆地上对氧气的需求。

⑤青蛙将卵产在水中并完成受精,而蜥蜴将受精卵产在陆地上。蜥蜴的受精卵比较大,卵内养料比较多并含有一定的水分,卵外还有坚韧的卵壳保护,使卵能够在陆地上发育成幼蜥。

思考讨论:蜥蜴适应陆地生活的特点?

答:①皮肤干燥,体表覆盖角质鳞片或甲,既可以保护身体又能防止体内水分的蒸发;

②蜥蜴的头部后边有颈,因此它的头可以灵活地转动,便于在陆地上寻找食物和发现敌害;

③蜥蜴的四肢短小,不能跳跃,但能贴着地面迅速爬行;

④蜥蜴的肺比青蛙的发达,气体交换能力较强,只靠肺的呼吸就能满足蜥蜴在陆地上对氧气的需求;

⑤蜥蜴的受精卵较大,卵内养料较多,并含有一定的水分,卵外还有坚韧的卵壳保护,使卵能够在陆地环境中发育成幼蜥。

2.其他两栖动物的介绍

鳄鱼、鳖蛇、避役等

3.爬行动物的主要特征,通过学生的观察和思考,一同总结。

体表覆盖角质的鳞片或甲;用肺呼吸;在陆地上产卵,卵表面有坚韧的卵壳。

4.推荐课外活动作业:观看侏罗纪公园

获取完整word文档,点击右侧栏资源下载。
资源可免登录下载
教案吧网站,向广大小学教师提供各类教学资源word文档下载,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我们进行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