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1.3 软体动物和节肢动物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在学习腔肠动物、扁形动物、线形动物、环节动物、软体动物之后安排的学习内容。本节课是无脊椎动物中进化程度最高的两类,软体动物的贝壳和节肢动物的外骨骼都有保护作用。它是进化程度最高的一类,也是动物界的第一大类群。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1)概述软体动物和节肢动物的主要特征。

(2)举例说明软体动物和节肢动物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阅读分析,提升自学能力和分析、归纳能力,积极主动地获取新知。

(2)通过分组实验,提高观察、判断、推理及科学实验能力。

(3)通过交流、讨论,提高口头表达能力,养成倾听和思考的习惯。

(4)通过列表比较不同动物的异同,提高归纳、总结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认同生物的形态结构与环境相适应的观点。

(2)通过学习,更加关注我们周围丰富多彩的软体动物和节肢动物,趋利避害,更好地生活。学会辩证地看待问题。

三、教学重难点

 概述软体动物和节肢动物的主要特征。

四、教学过程

(一)自主学习检测,暴露问题,激发热情

展示鱿鱼与人类生活的关系。引出本节所要学习的内容——软体动物。

(二)软体动物——明确教学目标

1.图片展示常见的软体动物并进行简介(PPT展示)

蜗牛、扇贝、花蛤,并介绍软体动物的分类。

2.合作探究展示提升

课件出示缢蛏的内部结构图,让学生观察,并结合生活经验思考以下问题:(学生小组合作讨论)

(1)贝壳的作用是什么?

答:具保护作用。

(2)缢蛏是靠什么结构运动的?又是靠什么结构呼吸的?

答:缢蛏可以用足缓慢运动;用鳃呼吸。

(3)缢蛏是如何获取食物的?

答:通过身体后端的入水管吸收水,水流经身体一些器官后,再通过出水管排出体外。在吸入和排出水的过程中,摄取水中的食物颗粒并排出未消化的残渣。

(三)节肢动物——明确教学目标

1.PPT展示图片各种节肢动物:观察蝗虫、七星瓢虫、蜘蛛、蜈蚣、虾等动物。

2.昆虫(以蝗虫为例)

蝗虫身体分为头部、胸部和腹部三部分。头部负责感觉和摄食,感觉器官有一对触角,三个单眼和一对复眼,口器用于摄食。胸部是运动中心,有三对足,善于跳跃;有两对翅,适于飞行。触角和足等是昆虫的附肢,分节。腹部集中容纳内脏器官。此外,体表有气门,用于呼吸。用手触摸蝗虫的身体,能感觉到它的体表比较硬,那是因为在它的身体表面包着坚韧的外骨骼。(学生总结,教师补充)

昆虫的外骨骼不仅是能保护自己的“盔甲”,还能起到防止体内水分蒸发的作用,但是外骨骼会限制昆虫的发育和长大,所以昆虫需要定期蜕皮。昆虫一生中蜕皮的次数一般是固定的,通常发育为成虫后不再蜕皮。

总结昆虫的特征:有一对触角、三对足,一般有两对翅等等。

3.节肢动物的主要特征

体表有坚韧的外骨骼;身体和附肢都分节。(学生总结)

获取完整word文档,点击右侧栏资源下载。
资源可免登录下载
教案吧网站,向广大小学教师提供各类教学资源word文档下载,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我们进行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