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目标教学设计稿

单元(章节)

名称

第四单元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正权分立与民族交融 单元(章节)总课时 1课时
课题名称 第19课 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 教学课时:

40分钟

课节序号:18
教学目标 2022课标:了解北魏孝文帝改革,认识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特点及其对中华民族发展的意义。

核心素养目标

时空观念:淝水之战的背景、过程和影响;北魏统一黄河流域;

历史实证: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具体措施史料;北方民族民族交融的实物图片历史解释,  淝水之战的   背景、影响,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具体措施,北方民族民族交融的背景、影响。

唯物史观:北魏孝文帝改革措施,是北方民族交融趋势长期发展的必然结果,改革顺应了历史发展潮流,推动了鲜卑族的发展。

家国情怀:认识到民族间的经济、文化交流是我国历史上民族关系的重要内容,也是实现民族融合的前提条件。

教学重点 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措施
教学难点 正确认识北方地区的民族交融。
教   法 讨论法、材料分析法、多媒体教学法。
学   法 自主学习法、小组讨论法、阅读法。
教学准备 1.学生课前做好预习,通读本课内容。

2.老师根据课程标准,设计问题,并制作课件。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不超过20分钟) 学生活动(不少于20分钟)
 

 

 

 

 

 

 

 

导学案

(自主学习不少于10分钟)

(一)、导入新课:

“风声鹤唳”,“草木皆兵”“投鞭断流”“东山再起”这些成语,其典故都与淝水之战有关。在这场战役中,号称百万大军的前秦军队是如何被8万守军打败的呢?十六国北朝时期,北方各族之间既有斗争又有交融。这些看似矛盾的现象,是否蕴含着某些必然性?

(二)、讲授新课

一、淝水之战

自学完成问题

淝水之战发生于哪一年?作战双方?有关成语? 结果?影响?

强大后的前秦(前秦是东晋十六国时期的政权之一。350年氐族人苻洪占据关中,称三秦王 ,共历六主,享国四十四年。)疆域东濒大海,南抵汉水,西至龟兹,北达沙漠,与南方的东晋形成对峙的局面。

383年,苻坚不顾一致反对,强征各族人民当兵,拼凑了步兵60余万、骑兵27万,浩浩荡荡南下,企图灭亡东晋,统一中国。出师前,苻坚自恃兵多势强,号称自己的百万大军,“投鞭于江,足断其流”。东晋团结一致,从容应对,以8万精兵应战,在淝水与前秦军前锋隔岸对峙。在决战即将爆发时,东晋将领提出要前秦军队稍稍后撒,以便晋军过河交战。苻坚认为在晋军渡河时发动突然袭击,定能一举获胜,随即命令军队后撒。不料,当前秦军后撤时,有人在阵后大喊:“秦兵被打败了!”前秦军顿时阵脚大乱,自相践踏,一溃而不可收拾。晋军乘机发动猛烈攻击,打败前秦军。苻坚中箭负伤,带领残兵逃回北方。

思考与判断:淝水之战同在此以前历史上哪几次战争相似?

影响

淝水之战后,前秦的统治瓦解,北方地区重新陷入割据混战的状态。东晋在南方取得暂时稳定,经济有所发展。但是,南方的东晋政权又被大将所夺。420年大将刘裕称帝,国号宋,南朝开始(宋、齐、梁、陈)四个王朝,都城都在建康,总称为“南朝”。

北魏孝文帝改革

4世纪后期,东北鲜卑拓跋部首领建立魏国,定都平城,史称北魏。439年,北魏统一黄河流域,结束了十六国分裂局面。汉族与少数民族不但在生产技术上相互学习,而且在生活习俗上也相互影响。他们之间出现了大融合的趋势,中华民族获得新的发展。在这过程中,北魏政权起了很大的作用。

学生结合课文思考回答:

内容:迁都洛阳

1.北魏孝文帝为什么要迁都洛阳?

(A.北魏原来的都城平城地理位置偏僻,一方面容易受到北方少数民族的威胁,另一方面又不利于对广大中地区的统治、不利于接受汉族先进的文化;

B.当时洛阳已很繁荣,北魏孝文帝要通过建都洛阳取得汉族地主认可的正统地位;同时想达到统一全国的目的。)

2.为什么有些鲜卑贵族反对迁都洛阳?为什么他们无法阻挡迁都?

(他们抱残守缺,观念落后。迁都符合历史发展趋势,是任何力量无法阻挡的。)

迁都洛阳以前,孝文帝就进行了政治、经济改革;迁都以后,他进一步实行改革,对我国历史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材料二  …..平城用武之地,非可文治,移风易治,信为甚难。

崤(xiao) 函帝宅,河洛王里,因兹大举,光宅中原。——《魏书.任城王传》

他力排众议,公元494年,孝文帝迁都洛阳,把百余万包括鲜卑族在内的北方各族人民迁到中原。

改革措施—汉化措施:

(孝文帝)诏不得以北俗之语言于朝廷,若有违者,免所居官。——《魏书》

“今欲断北语,一从正音”,30岁以上的鲜卑官员要逐步改说汉语,30岁以下的要立即改说汉语,故意说鲜卑语的,要罢官降爵。——《资治通鉴》

官员在朝廷中必须使用汉语,禁用鲜卑语 

以汉服代替鲜卑服 

阅读课本课后活动思考回答

这些原是北方少数民族的坐具,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引入内地。根据图画说一说,民族交往、交流和交融对汉族的发展有什么影响。

丰富了汉族生活,改变了汉族席地而坐的生活习俗。

孝文帝改鲜卑姓为汉姓的目的是什么?

减少胡汉观念,促进鲜卑人对汉族文化的认同,促进民族交融。

“魏主下诏,以为北人谓土为拓,后为跋。魏之先帝出于黄帝,以土德王,故拓跋氏。夫土者,黄中之色,万物元也,宜改姓元氏。谓功臣旧族代(代郡)来者,姓或重复,皆改之。”——《资治通鉴》

改鲜卑姓为汉姓

材料:孝文帝率先娶汉族大姓卢、崔、郑、王四家的女儿为妃,把自己的女儿嫁给汉族大姓,还为自己的六个弟弟都娶了汉族地主的女儿为妻。

在鲜卑上层的示范上,民间的两族通婚也愈加普遍,俨然成为当时的一种风尚。鲜卑与汉人,也就渐渐融为了一体,成为了不可分割的同胞。

鼓励鲜卑贵族和汉族贵族联姻

想一想:联姻对北魏的统治有什么好处呢?

好处:(1)、把汉族地主和鲜卑贵族的利益联系在一起,壮大了北魏的统治力量。

(2)、血缘的交融,胡汉通婚,可以赢得汉人的信任爱戴,两族在不断的通婚之中逐渐融为一体,亲如一家,北魏的江山由此就可以坚如磐石

4、意义:

这些措施,促进了民族交融,也增强了北魏的实力。

三、北方地区的民族交融:

1、民族交融的趋势:

生产、生活方面(经济): 

魏晋以来,内迁的各族人民与当地汉人错居杂处,开始过着定居的生活。

他们向汉族人民学习农业技艺,逐渐将原来从事畜牧业生产转变为从事农业生产。

汉族人民学习畜牧经验,接受北方各族人民的食物、服装、用具等。

材料:隋唐两朝皇室均属于汉胡混血统。隋唐建国者杨(坚)、李渊二氏是鲜卑化汉人,其母妻为汉化屠各人或鲜卑人……唐开国之君高祖及贞观、开元盛世之主太宗、玄宗三人,皆为汉族与屠各、鲜卑族婚配的混血儿。——朱大渭《中古空前绝后的民族大融

政治制度:

十六国北朝政权的统治者,与汉族士人合作,沿袭中原地区原有的统治方式,实行君主专制制度。

这一时期的民族关系,有时矛盾激化,甚至发生战争,但在总体上,民族隔国趋于消解,民族关系趋于和缓。北朝后期,我国北方出现了各民族的大交融。

文化方面

西晋时期,内迁各族大多使用汉语;北魏孝文帝改革后,汉语更成为北方主要的通用语言。西北民族的乐器、歌舞等也受到汉族人民的喜爱。

民族心理:

随着经济、文化的交流与融汇,思想感情日益沟通,以往的“”胡”“汉”观念逐渐淡,民族之间的隔阂与偏见逐渐减少。

2、北方地区的民族交融的历史作用:

材料:他们带来的有战乱,还有北方民族的充满活力的气质与气魄。……北方草原民族文化是极富生气和极其活跃的。它为中华民族注入新的活力与生命。

——苏秉琦《中国文明起源新探》

材料:李唐一族之所以崛兴,盖取塞外野蛮精悍之血,注入中原文化颓废之躯,旧染既除,新机重启,扩大恢张,遂能别创空前之世局。

——陈寅恪《李唐氏族推测之后记》

意义:北方少数民族的交往、交流与交融,为中华民族注入了新的活力,进一步丰富了中华民族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并为以后隋唐时期多民族国家的繁荣与发展奠定了基础

问题思考:

晋南北朝为什么会出现民族交融的高潮?

根本原因:在共同生活的地域内,民族之间密切交往,互相影响。

具体原因:先进文化的吸引力,战争因素的影响,统治政策的强力推进。

魏晋南北朝时期五胡内迁,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北民南迁开发江南:西晋末年至南朝,由于北方战乱,大批农民南迁南方,为南方增加了劳动力,带去了先进的生产技术,南方修建了许多水利工程,开垦了大量的耕地,牛耕普及,促进了南方的开发。

汉族与少数民族相互学习:北方各族人民学会了先进的农业生产技术,汉族人民也学会了畜牧业生产技术,为民族融合奠定了社会基础。
少数民族改革:北魏孝文帝实行均田制,使北方农民的生产和生活趋于安定,北方的经济恢复和发展起来,江南的开发、北方的民族融合和恢复,又为结束分裂、重新统一提供了条件。

(三)、本课小结:

本课我们主要学习了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社会分裂、政权分立、民族大交融的具体史实。在长期的社会动乱中,各族人民杂居相处,相互影响,彼此融合,落后的民族不断融合在先进的民族中。北魏孝文帝的改革促进了北方民族大融合,为我国多民族国家的形成和发展作出了贡献。通过学习,我们明白:在历史上,各民族之间的界限并不是固定不变的,而是相互不断融合的,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中华民族实际上是历史上许多民族的融合体

获取完整word文档,点击右侧栏资源下载。
资源可免登录下载
教案吧网站,向广大小学教师提供各类教学资源word文档下载,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我们进行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