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3.2肺与外界的气体交换(第1课时) 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生命观念:通过学习肺的相关知识,理解肺是完成呼吸运动的结构基础,形成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生命观念。
科学思维:从体验呼吸活动作为基点,提出问题、作出猜测,再通过实验去验证。形成基于证据和逻辑的思维能力。
探究实践:通过肋间肌模型、膈肌模型以及推拉注射器等活动,猜想、解释呼吸运动的原理。
态度与责任:运用呼吸运动的原理,解释生活中踩踏、溺水等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的知识运用迁移能力,养成健康的生活态度和行为习惯。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肺与外界的气体交换过程。
教学难点:肺与外界的气体交换过程。
三、教学设计思路
上节课介绍的是外界气体经过呼吸道的处理进入肺,本节课紧接着介绍发生在肺内的气体交换。发生在肺内的气体交换,包括两个部分:肺与外界的气体交换、肺泡与血液的气体交换。由于内容较多,故分为2课时进行授课。
本节课为第1课时,主要内容为:肺与外界的气体交换。教学设计思路如下:
先简单了解肺的位置:人的胸腔分为胸腔和腹腔,肺位于胸腔,胸腔=胸廓+膈肌。初步了解肺与胸廓的关系,及肺的相关知识。
通过体验小活动引入:肺与外界的气体交换。初步体验呼吸时肋骨和胸廓的变化;然后通过设立具有内在关联的问题串,突破本节课的重难点。
第一个问题:胸廓的扩大和缩小是如何实现的?引导学生根据生活经验作出假设,然后借助模型和动图让学生从横向、纵向的角度去分析是由于肋间肌和膈肌收缩和舒张导致胸廓变化。
第二个问题:是胸廓扩大导致吸气,还是吸气导致胸廓扩大?学生往往难以理解,师可链接生活,让学生有个初步理解是胸廓扩大导致吸气,再运用直观的模拟实验:注射器演示压强与容积的物理学原理,帮助学生深入理解压力差,从而解决教学难点。
师演示膈肌模型实验和视频,帮助学生理解呼吸时膈肌的变化。最后通过表格师生一起总结呼吸运动的原理。
本节课内容量大,知识难度大,PPT页数不需太多,重点还是通过活动、生活实例、演示实验等教学手段突破教学重难点。
- 课时安排:2课时,本节课为第1课时
- 教学过程
【温故知新】
- 复习系统的组成。
- 视频播放:救命神器人工心肺(Ecom)
提问:呼吸机为什么能够帮助病人呼吸?人体正常呼吸时,是如何形成高压和底压的肺环境的呢?从而引入课题。
【新课学习】
学习目标一、肺的位置与特点
(1)PPT展示人体的体腔结构示意图。
引导学生观察肺的位置。
师指出:膈把人体的体腔分为胸腔和腹腔,肺位于胸腔。
展示肺的结构示意图,进一步指出:肺是人体主要的呼吸器官,位于胸腔内,左右各一个;肺有分叶,左二右三。呼吸频率:16次/分钟。
- 展示胸廓的组成
师:胸廓是肋骨、胸骨和胸椎共同围成的一个骨性笼状结构,肺就位于胸廓内,胸廓对肺起到保护作用。
学习目标二、胸廓的扩大和缩小
体验小活动:将双手轻放于胸部两侧,进行深吸气和深呼气。
思考:肋骨往哪运动?胸廓怎么变化?
通过活动,让学生直观感受到,当吸气时,肋骨往上往外运动,胸廓扩大;当呼气时,肋骨往下往内运动,胸廓缩小。
师提出问题:胸廓为什么能够扩大和缩小?与什么有关?请作出你的假设。
生作出假设:胸廓的扩大和缩小与肌肉的收缩和舒张有关。
师补充:与呼吸有关的肌肉称之为呼吸肌,主要有两种:肋间肌和膈肌。呼吸肌怎样使胸廓扩大和缩小呢?
- 肋间肌与胸廓大小的关系
展示模型:从甲图变成乙图判断此过程是吸气还是呼气?此时肋间肌处于什么状态?
获取完整word文档,点击右侧栏资源下载。
★★★ 资源可免登录下载 ★★★
教案吧网站,向广大中小学教师提供各类教学资源word文档下载,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我们进行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