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3.2肺与外界的气体交换(第2课时)  教学设计

  • 教学目标:

生命观念:通过学习肺及肺泡的相关知识,理解肺泡能与血液进行气体交换的结构特点,形成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生命观念。

科学思维:通过观察模型与演示实验,提高观察、判断、推理及科学思维能力。

探究实践:通过视频、资料分析、演示实验等,从宏观到微观、整体到局部描述肺泡与血液的气体交换过程。

态度与责任:通过学习,培养学生的知识运用迁移能力,养成健康的生活态度和行为习惯。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肺泡与血液的气体交换过程。

教学难点:肺泡与血液的气体交换过程。

三、教学设计思路

上节课介绍的是外界气体经过呼吸道的处理进入肺,本节课紧接着介绍发生在肺内的气体交换。发生在肺内的气体交换,包括两个部分:肺与外界的气体交换、肺泡与血液的气体交换。由于内容较多,故分为2课时进行授课。

本节课为第2课时,主要内容为:肺泡与血液的气体交换。教学设计思路如下:

宏观角度复习呼吸系统的组成及呼吸运动的产生。然后先通过吹气球的体验小活动,引导学生思考呼出的气体与空气有什么不一样?结合七年级上册呼吸作用鉴定二氧化碳的方法,直观展示,呼出气体中二氧化碳含量增加。再通过比较“想一想,议一议”的气体交换,思考:增多的二氧化碳从哪来的?减少的氧气到哪去了?

再从微观角度,化身为氧分子的奇妙旅程,了解肺泡与血液之间的气体交换。

先通过图片了解肺泡的结构特点,同时思考这些结构特点如何适于进行气体交换。

再通过视频跟随氧分子,去理解肺泡与血液之间的气体交换,明确肺泡与血液进行气体交换的原理使气体扩散,静脉血变成动脉血的过程。而进入血液的氧气,最终被输送到细胞中的线粒体进行呼吸作用,为生命活动提供能量。同时也产生了二氧化碳,从而形成整体的认识。

最后通过图表总结肺与外界进行气体交换的过程,链接生活,加深对呼吸的深刻认识。

  • 课时安排:2课时,本节课为第2课时 

五、教学过程 

【温故知新】

  1. 复习肺的通气:吸气和呼吸时肋间肌和膈肌的状态及胸廓的变化,理解呼吸运动的原理。

2.吹气球活动:

思考呼出来的气体与空气有什么不同,将气球内的气体通入澄清的是石灰水,直观理解呼出气体二氧化碳含量增加。

分析数据:减少 的氧气哪去了?增多的二氧化碳从哪里来?

【新课学习】

学习目标一、肺的基本单位——肺泡

展示肺的结构示意图:从结构层次上理解,肺是气体交换的主要器官;

展示肺泡的结构示意图:从结构层次山理解,肺泡是气体交换的主要场所。

观看视频,思考肺泡适于气体交换的特点有哪些?

根据图片,分析肺泡适于气体交换的结构特点。

(1) 数量多(3亿),面积大(100平方米);

(2)管壁薄:由一层细胞构成;

(3)外表面缠绕丰富的毛细血管。

获取完整word文档,点击右侧栏资源下载。
资源可免登录下载
教案吧网站,向广大小学教师提供各类教学资源word文档下载,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我们进行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