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题名称 人类的起源和发展 课型 新授课
教学内容分析 1、教材地位与作用

本册教材的内容只有一个单元《生物圈中的人》。第一章的内容是《人的由来》,“人的由来”包括两层含义,一是人类这一物种的由来,二是作为个体的人的由来。第一节《人类的起源和发展》是人教版初中生物教材七年级下册第一节的教学内容,介绍了人类作为物种是从哪里来,又是怎么发展的。

2、教学分析

人类起源和发展的过程十分复杂,许多问题目前尚无定论,为此本章注意突出有关的基本观点,即人类起源于远古时代的森林古猿,并指出可以用古人类的化石和遗物作为证据进行研究。另一方面,本节内容具有开放性,指出有关人类起源和发展问题目前仍有许多争议,这是正常的。故本节重难点是人类的起源、证据进化的过程。

3、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人类起源于森林古猿,人类起源和发展的过程。

难点:采用对比的方法观察、总结归纳人类在起源和发展过程中的变化。

学情分析 人是从哪里来的?这个问题在很多人小的时候都问过,初中生正处在好奇心比较强的年龄,而且,人的起源过程中,关于神创论,学生通过电视节目或其他途径也多少知道一点。关于人类起源于森林古猿,为学生准备一些相关的图片,会引起学生的兴趣。向学生展示类人猿的形态,会使学生产生极大的兴趣。

到七年级第二学期的时候,学生已基本上掌握了学习生物的方法,具有一定的生物学知识和分析能力。于是,我对教材进行了处理,把文中的叙述部分具体化了,采用一些生动的图文资料及视频,课堂剧场等让学生通过直观观察、模仿、比较、分析,总结出人类的进化过程。

学习目标 生命观念:

1、从森林古猿到现代人类,从自身形态和使用工具等方面的变化,能理解现代人类是与自然环境的长期斗争中进化来的观点。

2、通过分析课本上露西的化石,尝试分析骨骼变化与人类进化的关系,进而形成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观点。

科学思维:

通过收集信息并尝试判断整理信息,能够区分科学事实、观点和假说,进一步说出人类起源于森林古猿;分析比较得出人和类人猿的本质区别。

探究实践:

通过资料推测人类的起源,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探索精神;通过合作讨论,分析人和类人猿的区别,培养学生的辩证思维。

态度责任:

认同人类起源于森林古猿的进化观点,渗透保护森林资源、保护生物圈其它物种的态度责任观。

学习评价 自我评价表
项目 评价内容 掌握情况
很好 一般 不好
科学知识 1 概述人类起源和发展的过程与证据。      
探究能力 培养学生收集资料、整理资料、分析资料和利用资料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科学态度 培养学生对生命的敬畏之情,形成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      
小组评价表
评价内容 得分标准 成员一 成员二 成员

团队精神 5分:能高效分工合作完成任务

3分:重大问题能有效沟通

1分:各自独立,不能完成任务

     
实施能力 5分:能准确设计详细的实验过程和所用实验道具。

3分:能设计出大概方框架,但不够准确和详细。

1分:不能设计出任何过程和方案。

     
结果展示能力 5分:表述清晰完整,科学、客观、简洁。

3分:表述完整度和清晰度一般。

1分:不能有效表述实验结果和结论。

     
总分      
设计思路 本节课视频导入,从而引出人类起源的问题,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利用已知的知识大胆进行猜测。关于人类起源的各种学说,聚焦目前证据较多的达尔文的进化论。“现代类人猿和人类的共同祖先是森林古猿”,展示现代类人猿的图片,采用比较的方法,引导比较分析:类人猿和人类在形态结构和生活方式上有哪些异同,再通过课本的讨论题,得出结论:现代类人猿和人类的共同祖先是森林古猿。

“从猿到人的进化”,让学生站在科学家的角度去思考,如何去证实这个进化的过程。首先是从地质学家的角度,从图片和文字资料去分析自然环境变化的变化对森林古猿的影响,增强态度责任感;其次从考古学家的角度去比较挖掘出来古人类化石和辅助资料,让学生理解人类在人类进化的过程中,直立行走、制造工具、火的利用和语言的产生,都是促进成“人”的关键元素,通过时间线总结归纳人类的起源和发展的大致过程。

教学流程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导入新课 播放关于人类起源的相关视频:用40秒从猿到人面孔的进化过程。引入本学期的主题“人”。提问:人类是从哪儿来的? 观看视频,思考人类起源的奥秘。 通过生动有趣的方式引导学生进入主题,激发学生对本课的兴趣。

获取完整word文档,点击右侧栏资源下载。
资源可免登录下载
教案吧网站,向广大小学教师提供各类教学资源word文档下载,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我们进行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