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1.1人类的起源和发展 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生命观念:从森林古猿到现代人类,从自身形态和使用工具等方面的变化,能理解现代人类是与自然环境的长期斗争中进化来的观点。
通过分析课本上露西的化石,尝试分析骨骼变化与人类进化的关系,进而形成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观点。
2.科学思维:通过收集信息并尝试判断整理信息,能够区分科学事实、观点和假说,进一步说出人类起源于森林古猿;分析比较得出人和类人猿的本质区别。
3.探究实践:通过资料推测人类的起源,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探索精神;通过合作讨论,分析人和类人猿的区别,培养学生的辩证思维。
4.态度责任:认同人类起源于森林古猿的进化观点,渗透保护森林资源、保护生物圈其它物种的态度责任观。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人类起源于森林古猿,人类起源和发展的过程。
难点:采用对比的方法观察、总结归纳人类在起源和发展过程中的变化。
三、教学设计思路
视频导入,从而引出人类起源的问题,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利用已知的知识大胆进行猜测。从而引出关于人类起源的各种学说。聚焦目前证据较多的达尔文的进化论。
“现代类人猿和人类的共同祖先是森林古猿”,展示现代类人猿的图片,采用比较的方法,引导比较分析:类人猿和人类在形态结构和生活方式上有哪些异同,再通过课本的讨论题,得出结论:现代类人猿和人类的共同祖先是森林古猿。
“从猿到人的进化”,让学生站在科学家的角度去思考,如何去证实这个进化的过程。首先是从地质学家的角度,从图片和文字资料去分析自然环境变化的变化对森林古猿的影响,增强态度责任感;其次从考古学家的角度去比较挖掘出来古人类化石和辅助资料,让学生理解人类在人类进化的过程中,直立行走、制造工具、火的利用和语言的产生,都是促进成“人”的关键元素,
通过时间线总结归纳人类的起源和发展的大致过程,最后进行技能训练:区分事实和观点,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
四、课时安排:1课时
五、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
视频导入:用80秒从猿到人面孔的进化过程。引入本学期的主题“人”。让学生翻开目录,了解本学期的学习任务。让学生有目的的学习。今天这节课则是从宏观的角度去了解人类是从哪儿来的。
简单了解人类起源的几种学说,
【新课学习】
学习目标一、现代类人猿和人类的共同祖先是森林古猿
图片展示四种类人猿。
1.请同学们猜测:这四种类人猿,谁与我们人类的亲缘关系最近?学生进行猜测。
师补充:黑猩猩与我们的亲缘关系最近,是科学家通过基因检测,再比较人与现代类人猿的基因得出的结论:我们与黑猩猩基因相似程度最高,所以亲缘关系最近。
2.观察与思考
①这些类人猿今天分布在哪些地方?它们的生活方式有什么共同点?
长臂猿生活在南亚、东南亚地区以及我国的云南省;
猩猩生活在亚洲的加里曼丹和苏门答腊的热带森林中;
大猩猩生活在非洲西部和东部赤道地区一带;
黑猩猩生活在非洲中部和西部的热带森林中;
生活环境:主要都分布在亚非等地的热带森林中,
生活方式:树栖生活,依靠大自然来获取食物,没有制造工具、改善生存环境的能力,没有语言文字的交流能力。
②类人猿在形态结构上确实与人有许多相似之处,但究竟在哪些方面与人有根本的区别呢?
③随着人类数量的不断增加,类人猿的数量却日益减少,为什么会这样呢?
人类数量增多的原因:人类具有发明和创造的能力,使得人类适应自然环境、改造自然环境、改善生存条件及医疗技术的发展;
现代类人猿的数量日益减少的原因:
自身原因:现代类人猿不具备发明和创造科技的能力。
人文原因:人类开发森林,破坏、污染环境。
学生分组讨论并回答。
- 拓展探究:你认为现代类人猿还能进化成人类吗?(课前想一想,议一议)
不会。现代类人猿经过长期的自然选择,已完全适应现代森林的生活环境。其形态、结构、生理、习性与原始的古猿不同,一旦森林遭到破坏就可能灭绝。因此,“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人猿共祖,我们应该要保护森林、保护珍稀、濒危的现存猿类。(渗透责任态度)。
学习目标二、从猿到人的进化
过渡:人类起源和发展过程中,在哪些方面逐渐发生了变化?
获取完整word文档,点击右侧栏资源下载。
★★★ 资源可免登录下载 ★★★
教案吧网站,向广大中小学教师提供各类教学资源word文档下载,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我们进行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