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单元 第2课时 乘除法的意义及各部分之间的关系
学 校 | 授课班级 | 授课教师 | ||||
学习目标 | 1.结合具体情境经历概括乘、除法意义的过程,理解乘、除法的意义,掌握乘、除法各部分之间的关系,并能正确计算。
2.通过数学学习活动,培养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 3.在学习活动中,感受数学知识的联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
|||||
重 点 | 乘、除法的意义,乘、除法各部分的名称、各部分间的关系。 | |||||
难 点 | 理解乘、除法的互逆关系。 | |||||
学情分析 | 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加、减法的意义和各部分间的关系,能进行简单的整数乘、除法口算及笔算的基础上进行的。因此,在教学中注重对学生已有学习方法的唤醒,引导学生主动、积极地探究新知,通过知识的迁移同化新知,突出建模思想。 | |||||
教学辅助 | 教学课件、学习任务单、(若有教具等教师自行增加) |
教学流程
复习导入
【设计意图:】通过复习加、减法的意义和各部分间的关系,唤醒学生已有学习方法和经验,激发他们积极主动在原有的知识基础上,对乘法和除法的意义加以归纳,并进一步明确乘、除法之间的关系,使已经获得的感性认识加以提高。
1.你能根据第一个等式,直接写出另外两个等式。
28+19=47 67-55=12
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
2.回忆加减法的意义和各部分之间的关系?
3.揭示课题:我们已经知道加、减法的意义和各部分间的关系,那么乘、除法的意义和各部分间的关系又是怎样的呢?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乘、除法的意义和各部分间的关系。(板书课题)
探究乘法的意义
【设计意图:】通过让学生自主提问,并放手解决“4个花瓶一共插了多少枝花”的问题,提高学生发现和提出问题的能力,有利于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由于解题策略的开放式设计,会出现两种情况:一种是用加法计算;另一种是用乘法计算。最后通过思考是不是所有的加法都能用乘法计算。学生最后通过举例讨论后得出:必须是相同加数求和才能用乘法来简便计算。
一、理解乘法意义:
(1)观察动态情景图,你能用数学语言描述你发现的数学信息吗?(有4个花瓶,每个花瓶里插3枝花。)
(2)你能根据已知的数学信息,提出一个数学问题吗?(一共插了多少枝花?)
(3)可以用什么方法解决这个问题?
用加法计算:3+3+3+3=12(枝)
用乘法计算:3×4=12(枝)
- 两种计算方法,哪种方法简便?(乘法计算简便)
- 在3×4中3和4分别表示什么?(3是相同的加数,4是相同的加数的个数。)
二、概括乘法意义
(1)观察下面的算式来看,谁能说一说:乘法是一种怎样的运算?
(2)你知道乘法算式中这些数都叫什么名字吗?
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经验进行介绍。(教师板书:积=因数×因数)
(3)是不是所有的加法算式都可以改写成乘法算式?
小组讨论,教师组织学生汇报。
预设1:只有相同的加数相加时,才可以改写成乘法算式。
预设2:当算式里的加数不同时,比如3+4就无法直接改写成乘法算式。
(4)你能用一句话概括一下大家探讨的结果吗?
小结:必须是相同加数求和才能用乘法来简便计算。而且加数越大,个数越多,用乘法就越能体现计算的简便。
学习任务二:探究除法的意义
【设计意图:】学生借助学习加、减法的经验和对除法意义的感性认识,以解决第(1)、(2)、(3)题为基础,通过比较和知识的迁移,弄清楚乘法算式与除法算式中已知数和未知数的变化,进而从除法算式和乘法算式的联系出发,思考、概括出除法的意义。这样不仅利于用比较准确的数学语言概括除法的意义,还有助于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
一、理解除法的意义
(1)结合情境把这道乘法应用题改编成除法应用题
出示例2(2)(3)
- 你能不能试着列出算式计算并说明理由。
- 对比例2的三道小题:与第(1)题相比,第(2)、(3)题分别是已知什么?求什么?怎样算?
和第(1)题相比,第(2)、第(3)题都是已知两个因数的积与其中的一个因数,求另一个因数是多少。都用除法计算。
二、概括除法意义
(1)请你试着用自己的话说一说什么是除法。
获取完整word文档,点击右侧栏资源下载。
★★★ 资源可免登录下载 ★★★
教案吧网站,向广大中小学教师提供各类教学资源word文档下载,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我们进行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