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单元 第3课时 统计图条形(三)教学设计

学    校   授课班级   授课教师  
学习目标 1.使学生体验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了解统计的意义。

2.使学生明确用1个格表示5个数据的表现形式,能根据条形统计图提出问题,并初步进行简单的预测。

3.体验动态数据的统计过程,会用简单的方法收集和整理动态数据。

重    点 1个格表示5个数据的条形统计图的绘制方法。
难    点 1个格表示5个数据的条形统计图的绘制方法。
学情分析 新课标提出:“ 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这些内容要有利于学生主动地进行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数学活动……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在教学中,引导学生活动,实践操作、合作探究、快乐辩论,以“生活问题引发困惑-创造解决问题发现生成”教学步骤构建一格代表多 个单位的统计模型,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意识和动手操作、分析数据的能力,体现数学的学习价值。
教学辅助 教学课件、学习任务单、(若有教具等教师自行增加)

 

教学流程

情境导入

【设计意图:教师利用谈话导入的方式,用学生喜欢的早餐引入新课,既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自始至终都主动参与学习,又能为学生学习新知做好铺垫。】

 

课件呈现主题图。

问题引领:食堂想了解同学们最喜欢的一种早餐,怎么开展调查比较合适?

课件出示:奶、豆浆、粥。

预设1:只调查一个班范围太小了,不能代表全校学生。

预设2:调查全校学生范围太大,不好操作。

预设3:先来调查我们四年级的早餐情况吧。

 

学习任务一:感知以一当五

【设计意图:在制作统计图中,顺应学生思维,“当格子不够时,该怎么办呢”,将问题抛给学生,让学生想办法,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方法汇报有详有略,“添格法”、拐弯法” 一句带过,一格表示2 人的方法是在已有的一格代表一个单位的模型基础 上的创造,通过小组介绍、学生提问、老师请教三个层次的交流,加深学生对这种方法的理解,初步建构一格代表两个单位的统计模型。】

 

一、观察数据,分析数据

 

引导:下面是四(1)班同学最喜欢的一种早餐(不包括主食)统计表。

问题引领:观察统计表,说一说你得到了哪些数据?

预设1:最喜欢的早餐是牛奶的有30人。

预设2:最喜欢的早餐是豆浆的有35人。

预设3:最喜欢的早餐是粥的有55人。

二、探究一格表示多少更合适

1.问题引领:一格代表多少人更合适呢?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开展探究,交流想法。

教师巡视指导。

2.汇报探究成果。

预设1:纵轴一共有12个格,1格表示1人,只能表示12人;一格表示两人,只能表示24人;都无法把表格中的数据表示出来。

预设2:表格中最大的数是55,只要能把55表示出来,其他数也就能表示出来了。

总结方法:因为一共有12个格子,最大的数是55,所以选择一格表示5个人。

3.学生独立绘制条形统计图。

课件展示条形统计图绘制的过程。

问题引领:从图中你能获得哪些信息?

预设1:喜欢牛奶的有30人;喜欢豆浆的有35人;喜欢粥的有55人。

预设2:喜欢粥的人数最多;喜欢牛奶的人数最少。

 

学习任务二:如何确定一格表示的数据

【设计意图:在制作统计图中,顺应学生思维,“当格子不够时,该怎么办呢”,将问题抛给学生,让学生想办法,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 探究条形统计图的画法

1.问题引领:画条形统计图要注意些什么?

总结:

(1)先确定横轴和纵轴分别表示什么;

(2)在确定一格表示多少个数据;

(3)根据提供的数值画出直条。

2.问题引领:为什么用一格表示5个人?

预设:当这些数字都是5的整数倍时,用1格表示5比较合适。

引导:一格表示多少更合适?

预设:当这些数字都是10的整数倍时,用1格表示10比较合适。

引导:如何确定一格表示多少更合适?

预设1:要看方格的多少。

预设2:要看数据的大小。

获取完整word文档,点击右侧栏资源下载。
资源可免登录下载
教案吧网站,向广大小学教师提供各类教学资源word文档下载,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我们进行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