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 题 | 22.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 部编版 | 四年级上册 | 第七单元 | 第2课时 |
学 校 | 授课班级 | 授课教师 | |||
学习目标 | 1.能查找资料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说出周恩来立下“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这一志向的原因。
2.能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写出自己读书的目的,做到理由清楚。。 |
||||
学习
重难点 |
能查找资料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说出周恩来立下“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这一志向的原因。 | ||||
学情分析 | 本文的时代背景与学生的生活相差太远,学生很难与课文主人公产生情感的共鸣。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力求在读课文的基础上,将课内外的语文学习资源整合起来,将听、说、读、写有机结合起来。 | ||||
教学辅助 | 教学课件、同步导学案 |
教学过程
学习任务一:品读语句,感受“不振”
【设计意图:在这一环节中,默读、勾画、交流、指导、朗读、提升,老师一直致力于给学生创设一个默默读书的“场”,一个细细品味的“场”,一个静静思索的“场”,一个放心表达的“场”,紧扣文本,让思维和情感的水波,一直在课堂上潋滟。】
一、复习导入。
二、学习课文第一件事,感受周恩来志向之坚定。
1.出示任务:自由朗读课文第1~10自然段,边读边画出描写周恩来神态、动作、语言的句子,在旁边写下自己的感受。
2.聚焦“清晰而坚定”。
“清晰”是清楚的意思,“坚定”是(意志等)不动摇的意思。
少年周恩来说的志向,绝不是一时冲动,而是经过了日复一日、认真充分的思考,所以志向坚定,绝不动摇。
3.请几位学生朗读周恩来的话,读出铿锵有力、掷地有声的感觉。
4.课件出示课文插图,简介周恩来。
周恩来,字翔宇,祖籍浙江绍兴。他是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军事家、外交家,中国人民解放军的主要创建人之一,中国共产党和中华人民共和国主要领导人之一。
由于他一贯勤奋工作,严于律己,关心群众,被称为“人民的好总理”。(补充周恩来生平主要事迹)
5.师生分角色朗读。
三、学习课文第二、三件事,感悟“中华不振”。
1.学生默读课文第11~17自然段,寻找原因。
引导语:少年周恩来为什么会立下如此高远的志向呢?请同学们默读第11~17自然段,用文中的一个词来表达。
2.教师引导学生感受“中华不振”。
思考:从哪些描写中可以感受到“中华不振?”用横线勾画出来,读一读,想一想。
3.学生汇报交流,教师指导朗读。
预设:
①出示句子:“中华不振哪!”伯父叹了口气,没有再说什么。
a.引导学生抓住“叹了口气”,联系上文,猜一猜:伯父叹气的时候,心里可能在想什么?
b.指名朗读:读出伯父沉重、无奈的心情。
②出示句子:这一带果真和别处大不相同:街道上热闹非凡,往来的大多是外国人。
a.引导学生抓住“大不相同”思考:你读出了哪些看得见的“不同”?你又想到了哪些看不见的“不同”?
反衬:别处的冷清与萧条,在中国的土地上,外国人过得舒适、富足,而中国人自己却过得悲惨、贫穷。这一切都是因为“中华不振”。
总结语:贫穷的中国大地上有这么一处繁华之地,但这繁华不属于中国!中华不振哪!
③课件出示语段:
他们凑了过去,只见人群中有个女人正在哭诉着什么。一问才知道,这个女人的亲人被外国人的汽车轧死了,她原本指望巡警局给她撑腰,惩处这个外国人,谁知中国巡警不但不惩处肇事的外国人,反而训斥她。围观的中国人都紧握着拳头,但这是在被外国人占据的地盘里,谁又敢怎么样呢?大家只能劝慰这个不幸的女人。
a.请学生说说自己的体会。
b.猜想:那位妇女可能在哭诉什么?
获取完整word文档,点击右侧栏资源下载。
★★★ 资源可免登录下载 ★★★
教案吧网站,向广大中小学教师提供各类教学资源word文档下载,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我们进行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