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星照耀中国》:纪实作品的阅读核心素养教学设计
一、核心素养目标:
1.语言建构与运用:了解作品书名的含义及相关写作背景。
2.思维发展与提升:初步感知作品中少年红军及彭德怀的人物形象。
3.审美鉴赏与创造:消除学生与红色经典的隔膜,激发学生阅读原著的兴趣。
4.文化传承与理解:让学生从革命精神中汲取营养,并增强报效祖国的责任感。
二、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消除学生与红色经典的隔膜,激发学生阅读原著的兴趣。
教学难点:
让学生从革命精神中汲取营养,并增强报效祖国的责任感。
三、教学设想
八年级的学生在这一阶段的思维能力发展较快,自我意识增强,有较强的求知欲和表现欲,经过一年多课堂学习活动训练,学生已有了初步的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能力,可以据此设置一些合作探究学习和角色扮演的教学环节。《红星照耀中国》是经典的纪实性作品,其中涉及到了大量中国革命史实及背景知识,虽然八年级学生开始在历史课中接触中国近现代史,对作品相关的时代背景有一定的理解,但其中涉及错综复杂的政治军事经济形势分析,还是容易让学生产生畏难心理。而且由于学生生活在和平时代,普遍对这一历史时期缺乏感性认识,和情感的联结。因此,教师需要找到符合学生现阶段年龄与认知结构的阅读驱动点,激发学生阅读原著的兴趣。
四、教学方法:
猜读法、任务驱动法、角色扮演法、自主合作探究法
五、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相关音频、视频
六、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 红星猜猜看
(1)猜猜书名的含义。
提问:这本书的书名是《红星照耀中国》,请你快速浏览目录,根据目录中各章节的小标题,猜猜书名的含义。
明确:红星照耀中国,即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的红色革命犹如一颗闪亮的红星,不仅照耀着中国的西北,而且必将照耀全中国。中国红军的红色军旗上印有一枚嵌有镰刀锤子的白色五角星,红军的帽子带有一枚红色的五角星。之后,红星由红军逐渐扩展成为中国共产党的象征。
- 猜猜创作意图
提问:这本书的作者是谁?你能猜猜这位外国的作家为什么要写这样一本书吗?
明确:①美国的记者,埃德加·斯诺。
②在学生提出自己的猜想后,教师播放自己制作的微课视频《斯诺为什么要写〈红星照耀中国〉?》。
附微课文案:
1928年,时年23岁的埃德加·斯诺大学毕业后,成为了多家美国报刊驻东南亚的记者,从此,就踏上了中国的土地。
1935年10月,毛泽东领导的中国工农红军已完成了举世闻名的长征,胜利到达陕北。然而,由于国民党反动派制造了种种不实的谣言,千方百计地严密封锁中国共产党和红军的一切消息,所以中国革命的真相,对世界各国人民来说,也完全是一个难以猜测的“谜”。为了揭开这个举世之“谜”,斯诺决心秘密前往陕北革命根据地。
1936年6月,在得到纽约《太阳报》和伦敦《每日先驱报》两家报纸的赞同支持后,经宋庆龄和华北地下党组织的具体帮助和安排,斯诺满怀喜悦之情,带着一封用隐性墨水写的
给毛主席的介绍信,加上“两只照像机,二十四个胶卷,还有足够的笔记本,”极为秘密地从西安出发,开始了影响他一生的“陕北之行”。
在出发前,斯诺踌躇满志,给美国的出版商写信说道:“我明天将去红色中国会见毛泽东。我将旅行、拍照、写我喜欢写的东西。假如我达到目的,这将是一个世界头号新闻。”
的确,埃德加·斯诺根据实地采访所掌握的第一手材料完成了关于红色中国的新闻报道,写成了《红星照耀中国》。
- 1937年10月,《红星照耀中国》一书在伦敦出版。此后,这本书被翻译成近二十种文字出版,几十年间几乎传遍了世界,成了著名的畅销书。
- 【设计意图】让学生用猜读法去感知作品的内容以及本书写作的意图和背景,初步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并利用微课资源适时补充了作品的相关创作背景,有利于促进学生对作品的了解。
- 了解纪实性作品
这本书就是斯诺进行大量的采访后写成的,所以书中的内容都是真实的,这一类的作品就叫做纪实性作品,它不是凭空捏造的。
纪实作品:是记录人与事真实情况的作品,其基本特点是用事实说话。这类作品,或是记录历史,或是叙写现实,其内容必须是真实的,不能凭空虚构。
二、探寻红星之光
1.在斯诺的采访对象中,有不少是同学们的同龄人,或者是讲述了他们在同学们这个年龄段所历经的故事。假如你是跟随斯诺一起进行采访的小记者,根据下列有关采访对象的关键词提示,你最想采访哪一个采访对象?请在智慧课堂的平板学习终端上完成老师发送的互动投票。
【设计意图】教师根据原著内容,用简洁而富有趣味的关键词对被斯诺采访的对象进行概括,吸引学生的兴趣。同时利用Forclass 智慧课堂对学生进行即时的调查,并根据调查数据让学生分享自己最想采访的对象时形成阅读期待,为下一教学环节阅读原著并进行角色扮演预热。
2.请每一个小组先选出最感兴趣的一组采访对象,然后再根据老师给出的相应页码阅读原著内容后,以小组合作的方式完成学案上的一个采访任务,最后到讲台前进行小组展示。
活动要求:
1.小组展示时需要一名同学当斯诺,一名当随访小记者,1—4名当受访者;
2.每个小组在进行采访手记总结时,需要在黑板上写下相应的关键词。
三、阅读指导
第一步:交流感知
1.作者简介:埃德加·斯诺,出生于1905年美国,死后葬于北京大学未名湖畔。
2.作品介绍。
1936年,埃德加∙斯诺冒着
获取完整word文档,点击右侧栏资源下载。
★★★ 资源可免登录下载 ★★★
教案吧网站,向广大中小学教师提供各类教学资源word文档下载,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我们进行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