卜算子·送鲍浩然之浙东 编版 年级 古诗词诵读 1课时
     授课班级   授课教师  
 

学习目标

1.准确、有节奏地朗读并背诵本词,大体把握词意。

2.想象诗词描述的情境,体会词人对好友归乡与家人团聚的美好祝愿,以及朋友间依依惜别之情。

3.体会古诗词借景抒情的写作手法。

学习

重难点

1.想象诗词描述的情境,体会词人对好友归乡与家人团聚的美好祝愿,以及朋友间依依惜别之情。

2.体会古诗词借景抒情的写作手法。

 

学情分析

《卜算子·送鲍浩然之浙东》是北宋词人王观的一首送别词,写的是春末时节送别友人鲍浩然,表达了词人送别友人时的心绪。这首词以眼喻水,以眉喻山,化无情为有情,设喻巧妙、情趣盎然;教学这首词,首先要熟读成诵,在反复诵读中体会词人的复杂心情。可以让学生用散文手法描写“水是眼波横,山是眉峰聚”两句。
教学辅助 1.多媒体课件。

2.学习任务单。

 

教学过程

学习任务解词题知词人

(设计意图:本环节引导学生自学词,解词题,知词人,为本课学习作铺垫。)

  1. 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首送别词——《卜算子•送鲍浩然之浙东》。

(1)出示课题,读课题,正音。

(2)读题目,你有什么发现?

解题目:“卜算子”是词牌名,它标明了词的格式,你还知道哪些词牌呢?

【预设】“西江月”“如梦令”“渔歌子”“忆江南”“浣溪沙”等等。

题目是什么意思呢?

【预设】作者送别好友鲍浩然去浙东,题目点明了要描写的主要事件。

3.知词人(课件出示)

王观(1035—1100),字通叟,如皋(今江苏南通)人,宋代词人。相传曾奉诏作《清平乐》一首,描写宫廷生活。高太后对王安石变法不满,认为王观是王安石门生,就以《清平乐》亵渎了宋神宗为由,第二天便将王观罢职,王观于是自号“逐客”,从此以一介平民生活。代表作有《卜算子·送鲍浩然之浙东》《临江仙·离杯》《高阳台》。其词学柳永,情景交融,生动风趣,时有奇想。

学习任务初读词文,理解词意

(设计意图:通过一次次的朗读,让学生理解词意,加深对文本的理解,起到升华情感的作用。)

1.(课件出示古诗)

 

卜算子·送/鲍浩然/之/浙东

[宋]王观

水是/眼波/横,山是/眉峰/聚。欲问/行人/去/那边?眉眼/盈盈处。

才始/送春/归,又送/君/归去。若到/江南/赶上春,千万/和春住。

  • 指名读,读准字音与停顿。
  • 教师提示学生注意“那”通“哪”,“哪里”的意思。这是古代汉语里特有的语言现象,叫做“通假字”。“通假”就是“通用、借代”,即用读音相同或者相近的字代替本字。这种用字现象只能在古代汉语中,如果现在再用的话,就是错别字哦!

(3)学生反复自由朗读,将字音读准。

(4)齐读这首词。

2.借助注释,理解词意。

(1)相机出示重点词:

水是眼波横:水像美人流动的眼波。古人常以秋水喻美人之眼,这里反用。

眼波:比喻目光似流动的水波。

山是眉峰聚:山如美人蹙起的眉毛。《西京杂记》载卓文君容貌姣好,眉色如望远山,时人效画远山眉。后人遂喻美人之眉为远山,这里反用。

欲:想,想要。

行人:指词人的朋友(鲍浩然)。

眉眼盈盈处:一说比喻山水交汇的地方,另有说是指鲍浩然前去与心上人相会。盈盈:美好的样子。

才始:方才。

(3)小组学习,全班交流。

全词大意:水像美人流动的眼波,山如美人蹙起的眉毛。想问朋友去哪里?到山水交汇的地方。方才送走了春天,又要送你回去。假如你到江南还能赶上春天的话,千万要把春天的景色留住。

学习任务:品上阙 感悟景之美

(设计意图:通过寻景物,品修辞,让学生理解词意,词人把江南秀丽的山水比作女子的眼波和眉毛,把自然山水化为有情之物,感受江南美丽的景色。)

1.鲍浩然要去的浙东位于江南,我们都知道江南景色优美、风景如画。

(课件出示诗句)

“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是白居易记忆中的江南;

“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是杜牧眼中看到的江南;

“春水碧于天,画船听雨眠”是韦庄耳中听到的江南。

作者王观又是怎样描绘江南浙东美景的呢?画一画,读一读。(上阙)

2.课件出示上阙:

水是眼波横,山是眉峰聚。欲问行人去那边?眉眼盈盈处。

3.指名说说上阙的意思:水像美人流动的眼波,山如美人蹙起的眉毛。要问远行的人儿去哪里?去那山水交汇处的地方。

4.寻景物,品修辞。

(1)浙东风景如画,作者却只抓住了浙东的山和水来描写。作者运用比喻,把清澈的水流比喻为美人的眼波,把碧绿的山峦比喻为美人的蹙起的眉毛,这样的比喻很是新奇。在王观之前,文人习惯用“眉如

获取完整word文档,点击右侧栏资源下载。
资源可免登录下载
教案吧网站,向广大小学教师提供各类教学资源word文档下载,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我们进行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