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著导读  《朝花夕拾》:消除与经典的隔膜  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了解《朝花夕拾》的基本内容;分析《朝花夕拾》中的人物形象;探究鲁迅的童年及鲁迅的儿童教育观。

2.引领学生提高阅读全书的能力,消除与经典的隔膜。

3.引导学生阅读过程中丰富人生感受和体验、思考人生问题、增强文化积累。

重点难点

1.了解《朝花夕拾》的基本内容;分析《朝花夕拾》中的人物形象;探究鲁迅的童年及鲁迅的儿童教育观。

2.引领学生提高阅读全书的能力,消除与经典的隔膜。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在本单元《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一课的学习中,我们初步了解了《朝花夕拾》和鲁迅,知道了《朝花夕拾》是鲁迅回忆少年、青年时期生活的散文集。那么,这本书到底记载了鲁迅先生怎样的人生历程,回忆了哪些人与事呢?今天让我们一起跟随鲁迅先生走进那些难以忘怀的记忆吧。

二、教学新课

 

 

1.作者名片

请简要地回忆一下有关鲁迅的情况。

预设:鲁迅(1881—1936),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1918年5月第一次以“鲁迅”为笔名发表了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代表作有小说集《呐喊》《彷徨》《故事新编》,散文集《朝花夕拾》,散文诗集《野草》和杂文集《坟》《热风》《且介亭杂文》等。

2.作品简介

(1)《朝花夕拾》是怎样的一本书,你能解释一下书名的含义吗?

预设:《朝花夕拾》是一部散文集,原名《旧事重提》,共收录了10篇文章,大部分是作者回忆自己童年、少年时代生活的文章。

“朝花夕拾”中“朝”本来是指早晨,这里指童年;“夕”本来指晚上,这里指成年或老年。意思是早上的花儿到晚上才拾取,这里是指到晚年了才回忆起少年时代的事。

(2)放视频,了解《朝花夕拾》主要内容

(3)你知道《朝花夕拾》的创作背景吗?

预设:1926年3月18日的段祺瑞政府屠杀爱国学生的惨案,给鲁迅很大的震动,他不但震惊于反动统治者竟如此的凶残,而且也痛感文人的软弱无力,尤其对青年非常失望,“同是青年,而分成两大阵营,或则投书告密,或则助官捕人”。同时他个人的处境也日益艰难,在反动势力和右翼知识分子的围攻中,鲁迅不得不孤军奋战。如此的困境,使他不禁深深怀疑起自己原先的改革主张和战斗方式,鲁迅在彷徨中探索着。鲁迅受到反动政府的压迫、御用“学者”们的排挤,又历经战乱,《朝花夕拾》就是在这样的情形里写下的。

(4)《朝花夕拾》一共收录十篇散文,有的侧重写人,有的侧重记事,有的侧重议论或记事兼议论,你能把这十篇文章分一下类吗?

预设:

 

 

 

1.请对《朝花夕拾》十篇文章进行梳理,填写下表。

篇目 辨识关键词 内容简介 主旨情感
       
       
       
       
       

 

 

 

预设:

第一类:侧重写人

——主要挖掘普通人身上朴实、善良等美好品质,流露出作者的真挚感情。

篇目 辨识关键词 内容简介 主旨情感
《阿长与<山海经>》 长妈妈、福橘、长毛、“三哼经” 通过记叙儿时“我”与保姆长妈妈相处时的几件事,着重描写“我”对长妈妈的感情变化,刻画了一位迷信、唠叨、“满肚子是麻烦的礼节”,但纯朴善良的旧中国劳动妇女形象。 表达了“我”对长妈妈的尊敬、感激、怀念和祝愿之情。
《藤野先生》 东京、樱花、仙台、“胶菜”、讲义、解剖、裹脚 文章回忆了“我”在日本留学时期的学习生活,叙述了在仙台学医时老师藤野先生对“我”的教诲,并记述了自己受日本学生的歧视、侮辱而决定弃医从文的经过。 文章突出表现了藤野先生严谨、正直、热忱、没有民族偏见的高尚品格,表达了作者对藤野先生深切的怀念。
《范爱农》 范爱农、电报、光复、报馆案 在日本留学时,“我”与范爱农在同乡会上为要不要发电报痛斥清政府残忍杀害徐锡麟一事而发生争执,“我”认为他“很可恶”。到革命的前一年,“我”在故乡做教员时又遇到范爱农,两人冰释前嫌,谈起各自的经历,并回忆了在东京产生误会的根源。武昌起义绍兴光复之后,“我”做了师范学校校长,他做监学。他办事,兼教书,实在勤快得可以。在报馆案风波中,范爱农追求革命却备受打击迫害,监学的工作也被设法去掉了。他又成了革命前的爱农,什么事也没得做。后来,几个新的朋友约他坐船去看戏,他却因酒醉落水淹死,“我”疑心他是自杀。 文章表达了对旧民主主义革命的失望和对这位正直、倔强的爱国者的同情与悼念,揭露了封建社会对正直的爱国知识分子的摧残。

获取完整word文档,点击右侧栏资源下载。
资源可免登录下载
教案吧网站,向广大小学教师提供各类教学资源word文档下载,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我们进行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