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时教学设计 | ||
课 题 | 部编版《道德与法治》八年级上册第二课第二框《合理利用网络》 | |
一、教材解析
在第二课第一框《网络改变世界》的学习中,学生已经了解网络是把双刃剑,在享受现代文明、网络时代带来快乐的同时,也应懂得辨别信息的真伪及优劣。第二框《合理利用网络》意在提高学生的媒介素养,引导学生学会“信息节食”,在网络世界中自觉遵守道德和法律的要求,牢固树立底线意识。教材内容与时俱进,与时代同步,与学生的实际生活相关度高,对学生的现实生活具有指导意义。 本课内容分为两目,分别是“理性参与网络生活”和“传播网络正能量”,着重阐述的核心观点有媒介素养,积极利用互联网;“信息节食”,避免沉溺于网络;做负责任的网络参与者,传播网络正能量。通过经验分享、交流辨析、观点争锋、素材分析等方式推进学习进程,逐步促进学生思维的形成,更理性地面对网络生活,更智慧地处理网络生活中可能面临的困惑与问题。 |
||
二、学情分析
八年级学生身心处于特殊的青春转折期,具有思维独立性、叛逆性和情绪的易感性等心理特征。随着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社会信息化持续推进,社会交往形式更加多样,这对我们的成长也提出了更高要求。八年级的学生是伴随着网络的发展而长大并逐渐成熟的一代,网络与他们的生活、学习密切相关。他们日常的学习、交友、娱乐,都可以在网络上完成。可以说,现在的中学生,对网络有天生的亲近感。“亲近感”不意味着“理智”。网络信息良莠不齐,网络世界充满诱惑,这对自控力、辨别力相对较弱的学生是实际问题与现实挑战。 |
||
三、教学目标
1.政治认同:利用网络为社会传递正能量,积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2.道德修养:养成网络素养,遵守网络公德,养成文明上网、合理用网的个人素质。 3.法治观念:了解网络交往的规则,形成正确的网络生活意识和习惯,养成遵守网络规则的意识。 4.健全人格:掌握网络交往自我保护的知识,理解网络的价值与作用,善用网络带来的正向价值,合理利用网络促进自我和社会的发展。 5.责任意识:增强道德意识和法律意识,为合理利用网络,做一名负责的网络生活参与者。 |
||
四、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学会“信息节食”,合理利用网络。 教学难点:学会辨析网络信息,传播网络正能量。 |
||
五、资源与工具
多媒体教学、网络音视频资源、信息化资源 |
||
六、方法与策略
教法:讲授法、情景创设法、案例分析法 学法:合作探究法、自主学习法等 |
||
七、教学内容设计 | ||
导入 | ||
预设过程(约3分钟) | ||
教师活动 | 学生活动 | |
教师设置活动:延伸思考
1.提问:网络是把双刃剑,我们该如何应对 人工智能带来的利与弊? |
1.思考教师问题 2.辨识网络的利与弊。 |
|
环节一:合理利用网络 | ||
教学内容:如何理性参与网络生活;如何辨别网络谣言 | ||
预设过程(10分钟) | ||
教师活动 | 学生活动 | |
1. 课堂小调查:
提问: 1、你一般使用手机或者电脑做什么? 2、你使用手机或电脑上网有依赖性吗? 3、你如何看待网上发布信息真假性? 2. 呈现学生现实生活中常用的学习、交流网络资源平台,引出互联网已经成为我们重要的学习工具和交往平台的知识点。 3. 一个网络 两种态度 手机游戏VS手机学习、造谣VS辟谣、浏览不良信息VS自觉过滤不良信息 提问:“一个网络,两种态度”其根本原因是什么? 4. 播放视频“你是不是也有这个毛病?” 提问:上网如何避免类似情况发生? 5. 相关链接:补充网瘾的含义及表现 6. 判断真假 提问:传闻称“白头发只要扯下一根,就会长出来十根”?有传言称:拍牙片有辐射,不能多拍,会致癌。传言“指甲长倒刺是缺少维生素B2、维生素A等导致的”。有传闻称“无籽葡萄是用避孕药催出来的有害健康”。 7. 造谣触发:播放案例视频,普及相关法律条文。 8. 言语引导,点拨学生回答,多元化评价学生,总结基础知识点——如何辨别网络谣言以及如何理性参与网络生活 |
1. 结合自身实际,积极思考,举手回答问题。
2. 在教师的组织与引导下,深刻领会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网络资源带来的积极影响。 3. 在教师的组织与引导下,联系生活实际,深刻感受网络给我们的生活带来的负面影响。 4. 观看视频,反思自己日常生活中对网络的使用情况。 5. 积极思考问题。 6. 跟随教师引导,在老师的点拨中,结合自身理解,明确如何辨别网络谣言以及如何理性参与网络生活。 |
|
环节二:传播网络正能量 | ||
教学内容:如何传播网络正能量 |
获取完整word文档,点击右侧栏资源下载。
★★★ 资源可免登录下载 ★★★
教案吧网站,向广大中小学教师提供各类教学资源word文档下载,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我们进行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