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题1 金刚石 石墨 C60

一、教材分析

本节内容位于九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碳和碳的氧化物》的第一节,在此之前的五个单元中我们学习了实验基本操作、研究了氧气和水、探索了物质构成、学习了质量守恒定律等等,本节内容是对之前所学知识的进一步巩固和应用。教材安排中从各物质的在生活中的用途到物理性质,力求贴近生活,通过比较金刚石和石墨的物理性质差异又能得出结构与性质之间的关系,逐层深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紧接着是单质碳的化学性质,稳定性、可燃性到还原性,层层递进,抽丝剥茧。教材安排符合中学生的思维习惯,同时也为学生研究物质提供思路。对于碳和碳的氧化物的研究也为九年级下册金属材料、酸碱盐等物质的研究与学习打下了基础,学生可以模仿本节内容的安排方法自主设计实验,探究未知物质的性质。因此本节内容在整个初中化学学习中具有重要的承上启下的作用。

二、学情分析

在知识方面,学生经过前五个单元的学习,已基本建立了微粒观、科学世界观,已知道研究物质的性质应从化学性质和物理性质两个方面着手并能合作设计实验验证物质性质。已基本掌握物质的差异是由其微观结构决定的。在生活中也已积累了部分生活经验,也能将只是与已有的生活经验相联系。但知识缺乏系统性,还没有建立明晰的知识网络,知识经验化严重,这也是本节应重点培养的内容。

三、课时安排

本课程共分为两课时:课时1  碳的单质

课时2  碳的化学性质

 

课时2 碳的化学性质

、教学目标

1.通过对生活中一些常见碳单质的使用情况,了解碳单质在常温下的稳定性和可燃性;

2.掌握碳的化学性质,重点掌握碳还原氧化铜实验的装置、现象和结论;

3.根据碳的化学性质,理解并认识碳的用途。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单质碳的化学性质。

教学难点:木炭与氧化铜的反应。

、教学过程

【温故知新】说一说金刚石、石墨和C60的物理性质及用途,以及三者物理性质差异很大的原因。

【思考】我们知道碳单质的种类是非常多的,其物理性质差异很大的主要原因是碳原子的排列方式多种多样。那它们的化学性质也会差异很大吗?

【总结与交流】这些单质都是有碳元素组成的,元素的化学性质与原子结构的最外层电子数的关系最密切,因此这些物质的化学性质在很大程度上是相似的。

【图片展示】

【思考】古代名画历经几百年甚至几千年而依然色泽鲜艳不褪色,体现了碳的什么性质?(墨是用炭黑制成的)

【总结】常温下,碳的化学性质不活泼(常温具有稳定性)。

【板书】1.常温下,碳的化学性质不活泼(稳定性)

【提问】常温下,碳为什么化学性质不活泼?

【总结】与碳原子的核外电子排布有关。碳原子的最外层有4个电子,在常温下,既不易失去也不易得到电子,所以化学性质比较稳定。这又再次说明了结构决定性质。

【提问】利用碳的化学性质不活泼这一点,碳的生活当中有哪些用途?

【讲解】“钻石恒久远,一颗永流传”(金刚石),重要的文件档案和考试都要求用黑色的碳素笔(炭黑)答题,用2B铅笔(石墨)填涂答题卡信息,木质电线杠插入地下部分要烧焦(焦炭)。

【思考】在高温下,碳的化学性质又如何呢?

【板书】2.碳与氧气的反应

【问题】同学们再回想一下:在学习氧气的化学性质的时候,我们做过“木炭在氧气中燃烧的实验”,你还能说出该实验的实验现象吗?

【现象】木炭剧烈燃烧,发出白光,放出热量,生成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气体。

【结论】碳具有可燃性,即C+O2点燃()CO2(氧气充足,碳充分燃烧)

【提问】物质的性质决定了物质的用途,因为碳具有可燃性,所以碳可以作燃料。

【交流讨论】冬天,北方农村地区常在房间里燃煤、烧炭取暖,常发生中毒现象,你知道是什么原因吗?

【总结】碳与氧气不充分燃烧:2C+O2点燃()2CO。

由此可见:反应物量不同,产物不同。

【思考】氧气的量具体是多少时,才算充分呢?

获取完整word文档,点击右侧栏资源下载。
资源可免登录下载
教案吧网站,向广大小学教师提供各类教学资源word文档下载,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我们进行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