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故乡》教学设计

 

1.把握主要情节,初步感知小说的叙事手法。

2.结合时代背景,试着多角度分析人物形象。

3.结合议论、抒情性的文字和自己的生活体验理解小说主旨。

 

3课时。

 

 

播放介绍鲁迅故乡视频。

你有远离故乡外出的经历吗?如果你将离乡远行,很久才会返回故里,甚至永不归来,你会有怎样的感受?(留恋、不舍、惜别……)

然而,今天我们要学习的鲁迅的这篇文章,鲁迅先生却在文章结尾离开故乡时写道:“故乡的山水也都渐渐远离了我,但我却并不感到怎样的留恋……使我非常气闷……又使我非常的悲哀。”为什么鲁迅先生会不怎么留恋,甚至非常气闷,非常的悲哀?这其中藏了什么秘密?就让我们走进今天的课文,一探究竟。

出示目标,朗读目标。

 

自学任务一:了解作者,记住文学常识。

鲁迅(1881—1936),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我国现代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

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小说集:《呐喊》《彷徨》,散文诗集:《野草》,回忆性散文集:《朝花夕拾》杂文集:《坟》《华盖集》《热风》。

自学任务二:了解背景

1911年,辛亥革命并没有改变中国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中国人民尤其是农民,境况日益恶化,过着饥寒交迫的生活。1919年12月,作者赴绍兴老家接母亲回北京,在那里耳闻目睹了离别多年的家乡的景象,以及家乡人、事的情况。作者以这次回家的经历为题材,写了这篇小说。

 

自学任务三:记住读音,理解词义。

  生字词读两遍,不出示答案找同学读,然后再读两遍。

阴晦(huì) 心绪(xù) 寓所(yù)猹(chá)   獾(huān)   五行缺土(xíng)

祭祀(sì) 弶(jiàng)   脚踝(huái)潮汛(xùn) 髀间(bì) 愕然(è)

鄙夷(yí) 嗤笑(chī) 瑟索(sè)深黛(dài) 惘然(wǎng) 隔膜(mó )

恣睢(zì suī) 瓦楞(léng ) 伶仃(líng dīng)萧索(xiāo) 秕谷(bǐ) 鹁鸪(bó gū)

苛税(kē) 潺潺(chán) 寒噤(jìn)

学习任务二:词语积累。

学生齐读一遍,不懂的提出来,同伴帮学。

【阴晦】阴沉昏暗。

【萧索】荒凉、冷落的意思。

【家景】家庭的经济状况,也叫家境。

【无端】没有来由,无缘无故。

【苏生】苏醒,重现。

【伶仃】形容瘦弱或细长。

【鄙夷】看不起。

【瑟索】即瑟缩,身体因寒冷而蜷缩、发抖。

【寒噤】因受冷或受惊而身体颤动。

【惘然】心里好像失去了什么的样子。

【隔膜】彼此思想感情不相通。

【展转】同“辗转”。原指身体翻来覆去,文中形容生活不安定,到处奔波。

【恣睢】放纵,放任。

【聚族而居】同族各家聚在一处居住。

自学任务四:复习文体知识。

小说的三个要素是人物形象、故事情节和典型环境。

人物形象是核心,包括人物的思想性格和人物描写的角度,如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正面描写可以通过人物的外貌、动作、语言、心理、神态进行描写,而侧面描写则可以通过其他人物的观察和反应来描绘人物。

故事情节指作品所描写的事件发展、演变的全过程,包括序幕、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和尾声。一个好的故事情节可以使读者产生强烈的共鸣和继续阅读的兴趣。

典型环境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对人物活动的环境和事情发生的背景进行描写。自然环境描写包括人物活动的时间、地点、季节、气候及花草鸟虫的描写,而社会环境描写则包括对人物活动的具体背景、处所、氛围以及人际关系等的描写。

自学任务五:复习线索知识。

 

自学任务六:梳理情节。

跳读课文,说说本文是以什么为线索行文的?请根据这个线索梳理本文的主要故事情节。

线索——“我”在故乡的见闻感受

回故乡——   在故乡——   离故乡

 

探究任务一:分析典型环境。

跳读课文,找到描写环境描写的语段,分析环境特点。

学生先自主回答,小组纠错,教师诊断点拨。

现在的故乡:

故乡由色彩明丽、辽阔鲜活的充满生气的样子,变成了萧索沉寂没有活气的萧条衰败的景象。

 

获取完整word文档,点击右侧栏资源下载。
资源可免登录下载
教案吧网站,向广大小学教师提供各类教学资源word文档下载,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我们进行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