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 题 | 16 朱德的扁担 | 部编版 | 二年级上册 | 第六单元 | 1课时 |
学 校 | 授课班级 | 授课教师 | |||
学习目标 |
1.认识“朱、德”等14个生字,会写“扁、担”等8个字,会写“扁担、同志”等10个词语。借助图片和生活实际理解“会师、斗笠”等词语的意思。
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懂得大家越发敬爱朱德同志的原因,感受朱德同志和战士们同甘共苦的精神。 3.学习“戴着斗笠”等词语的搭配并积累运用。 |
||||
学习
重难点 |
1.认识“朱、德”等14个生字,会写“扁、担”等8个字,会写“扁担、同志”等10个词语。
2.能借助关键词讲述故事;懂得为什么大家越发敬爱朱德同志了。 |
||||
学情分析 |
这篇课文由于发生的时间离学生生活的时代较远,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人物品质,要尽量多地补充背景资料。 | ||||
教学辅助 | 1.多媒体课件。
2.学生完成自主预习卡。 |
教学过程
学习任务一 谜语激趣,导入新课
1.谈话导入:小朋友们都听过歌谣,今天老师给大家准备了一首歌谣,大家知道这首民谣中朱德挑谷用的是什么吗?朱德挑谷上坳,粮食绝对可靠,大家齐心协力,粉碎敌人“围剿”。
预设:扁担。(板书:扁担)
借助图片,认识实物:同学们看,这就是扁担,它是一种放在肩上挑东西或抬东西的工具。
2.引出课题: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这篇课文就和扁担有关,是一位伟人用过的扁担,是谁呢?就是朱德。教师板书课题(板书:16 朱德的)学生齐读课题。
3.介绍人物。朱德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和军事家,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解放军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缔造者和领导人之一。
学习任务二 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1.初读课文,扫清障碍。
(1)提出自读要求:请看大屏幕上的自读要求。朗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指名朗读,纠正字音:这篇课文共有4个自然段,现在请4位同学来读课文,一人读一个自然段,其他同学来当小听众,看看谁读得最棒。
(3)认读本课生字。课件出示本课生字。注意文中“扁担”的“担”是轻声。
指名认读,相机正音,并用生字口头组词。
(4)字理识字。
出示“朱”字的演变图,讲解:“朱”解释为“赤心木”。
《山海经》:“有树赤皮支干,青叶,名曰:朱木。”因为这种树是红色的,所以“朱”指“红色”。
(5)识字游戏。
2.自读课文,整体感知。提问:认真读课文,想一想课文讲述了一件什么事?
预设:朱德同志和战士们一起去茅坪用扁担挑粮的故事。
学习任务三 研读课文,感知人物
学习第一、二自然段,理解为什么要挑粮
1.学习第一自然段,了解井冈山形势。
(1)提出要求:跟着老师一起读第1自然段,读完用自己的话说一说:这一段写了谁在什么时间,什么地方,干什么事情?(2)组织交流并汇报。预设:
时间:1928年
人物:朱德同志(板书:朱德)
地方:井冈山(井冈山:革命根据地,是共产党取得胜利的关键地)
事件:会师(队伍会合)
(3)介绍背景:喜悦只是暂时的,我们一起来看当时的背景情况。当时红军遭到了敌人的围攻,要坚守井冈山根据地,不仅要加紧练兵,从军事上做好准备,还有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情,就是要储备足够的军粮。
(4)出示句子:1928年,朱德同志带领队伍到井冈山,跟毛泽东同志带领的队伍会师了。红军在山上,山下不远处就是敌人。
提问:“红军在山上,山下不远处就是敌人”,这句话说明了什么?
预设:说明当时环境的危险,红军与敌人距离很近,为下文的艰苦挑粮做了铺垫。
(5)指导朗读:朗读首句时要暗含喜悦,以突出两支队伍胜利会师的喜悦心情。环境这么危险,“不远处就是敌人”要重读强调,突出井冈山根据地当时的严峻形势。
2.学习第二自然段,体会战士不怕困难,不怕吃苦的精神。
(1)朗读第二自然段,了解红军必须下山挑粮。
①引导学习:如此危险情况,红军还是要挑粮,那么你知道他们遇到哪些困难吗?读读第2自然段找
获取完整word文档,点击右侧栏资源下载。
★★★ 资源可免登录下载 ★★★
教案吧网站,向广大中小学教师提供各类教学资源word文档下载,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我们进行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