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范进中举》核心素养教学设计
一、核心素养目标:
1.语言建构与运用:巩固小说的有关知识:小说的概念及三要素。
2.思维发展与提升:整体感知文章内容,理清小说故事情节。
3.审美鉴赏与创造:了解封建科举制度,掌握相关知识。
4.文化传承与理解:品读范进中举前后胡屠户、乡邻及张乡绅的态度对比及夸张手法,让学生体会小说讽刺效果,感受讽刺背后隐含的深意。
二、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体会小说讽刺艺术;体会小说刻画人物的方法。
教学难点:
把握对比写法,体会构思特点。
三、教学设想
《范进中举》一文节选自吴敬梓的长篇小说《儒林外史》,文中通过描写范进中举前后周围人对其态度的变化以及其生活发生翻天覆地变化揭示了当时社会的世态炎凉,同时通过范进中举发疯这一件事戏剧化地揭露了当时科举制度对知识分子的戕害。而文中对于张乡绅以及范进中举后的性格转变的刻画更能让人窥见当时官场的黑暗、政治的腐败。文章中对比手法的运用将人物前后反差淋漓尽致地展现了出来,其中一些戏剧化情节的设置也让小说的讽刺意味更加浓厚。本节课将在梳理故事情节的过程中感知人物形象,了解当时的社会环境,同时在质疑推理中体会小说的讽刺意味,进而理解文章的主题。
四、教学方法:
诵读法、讨论探究法
五、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相关音频、视频
六、教学课时:2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我们都知道,现在我国选拔人才的方式是中高考。那么,有谁知道在漫长的封建社会里,选拔人才的主要方式是什么吗?(生自由回答)
“十年寒窗无人问,一举成名天下知。”封建社会的读书人数十年寒窗苦读,为的就是有朝一日能够成名于天下,但有的人终其一生却美梦落空,也有的人美梦成真从此平步青云。这些人为科举考试上演了一出出悲喜剧。
清代小说家吴敬梓以这些醉心科举的读书人为原型,创作了一部长篇讽刺小说《儒林外史》。今天,我们学习其中的名篇——《范进中举》,一起来看看范进在科举考试中的命运如何。
二、检查预习
1.作者简介
名:吴敬梓,字敏轩,一字文木,号粒民,汉族,因家有“文木山房”,所以晚年自称“文木老人”,又因自家乡安徽滁州全椒县移至江苏南京秦淮河畔,故又称“秦淮寓客”(现存吴敬梓手写《兰亭序》中盖有印章:“全椒吴敬梓号粒民印”)。
时:(1701—1754年)
地:安徽省滁州市全椒县人
评:清朝最伟大的小说家之一。幼即颖异,善记诵。稍长,补官学弟子员。尤精《文选》,赋援笔立成。不善治生,性豪迈,不数年,旧产挥霍俱尽,时或至于绝粮。
作:著有《文木山房诗文集》十二卷(今存四卷)、《文木山房诗说》七卷(今存四十三则)、讽刺小说《儒林外史》。。
2.作品链接
《儒林外史》是一部章回体长篇讽刺小说,是中国古典文学中讽刺艺术的最高峰,给后世的谴责小说以直接影响。它以整个封建社会为批判对象,以不同类型的封建知识分子为中心,通过对他们生活和心灵的描绘与剖析,勾画了一群“儒林”的丑恶形象,来讽刺封建科举制度对人们的压迫。
“儒林”指读书人这一阶层。《儒林外史》是一部杰出的现实主义章回体长篇讽刺小说,全书正是以封建知识分子为主要对象,描写他们的生活和精神状态。全书用白话写成,语言准确、生动、幽默、洗练,细节描写传神,人物栩栩如生,艺术上取得了极大的成就。成功的展示了一幅以封建儒生的生活和精神状态为中心的十八世纪中国社会的风俗画。
3.背景介绍
《范进中举》选自清朝小说家吴敬梓的《儒林外史》第三回,该章节作品通过描写范进参加乡试中了举人一事,运用夸张的修辞手法刻画了他为科举考试喜极而疯的形象,用岳丈在范进中举前后的极其鲜明的肢体动作和言语表情,以及中举后邻居对他的前呼后拥和乡绅赠屋的等事例重点刻画出了一个趋炎附势热衷仕途,好官名利禄且世态炎凉的可耻的社会风气,对当时社会及其阴暗的特征进行了辛辣的讽刺。
4.清朝科举制度
初步考试:
童试:童生(或生员)→岁试:秀才(县里每年一次)→科试:推举举人考试资格(三年一次)(“岁试”和“科试”包含在院试中)
正式考试:
乡试:举人(做官的资格)(三年一次)→会试:贡士(乡试次年二月)→殿试:进士(会试两个月后)(直接做官,“一甲三名”为状元、榜眼、探花)
科举制度始于隋唐时期,明代开始实行八股取士制度,考试限定从“四书五经”中命题,写文章必须“代圣人立言”,不允许有自己的见解和主张。形式上讲究起承转合等八股格套。许多读书人把科举考试当作人生第一要义。他们寒窗苦读,皓首穷经,精神空虚,成了科举考试的奴隶。
正式的科举考试分为三级:乡试、会试、殿试。
乡试每三年在省城举行
获取完整word文档,点击右侧栏资源下载。
★★★ 资源可免登录下载 ★★★
教案吧网站,向广大中小学教师提供各类教学资源word文档下载,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我们进行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