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 题 | 16 表里的生物 | 统编版 | 六年级上册 | 第五单元 | 第1课时 |
学 校 | 授课班级 | 授课教师 | |||
学习目标 | 1.会写“脆、拦”等5个字,正确读写“洪亮、盲人”等16个词语。
2.默读课文。能联系课题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 |
||||
学习重难点 | 默读课文,能联系课题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 | ||||
学情分析 |
这篇文章内容很有趣,引导学生从语言、心理活动中体会人物的善于思考、好奇心强、渴求知识和探究的精神。学生兴趣浓厚,容易表达自己的观点。 | ||||
教学辅助 | PPT等。 |
教学过程
学习任务一 谜语导入,质疑题目
(设计意图:本环节用谜语导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探究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有了问题学生才会思考,才能有学习的动机,有了问题才能激发学生进行探究性阅读的愿望。)
- 猜谜语:兄弟三人齐上路,有快有慢不停步,走了三百六十日,没有走出玻璃铺。打一生活物品。
【预设】钟表
2.质疑题目。
本课的课题是“表里的生物”,谁的表?表里怎么会有生物?表里的“生物”是什么样的?
著名的作家冯至童年时听到钟表“滴答”“滴答”的声音,认为表里面有一个活着的小蝎子之类的小动物。他把自己童年的这一段认识、这个有趣的经历写成了一篇文章,这篇文章就是我们今天所要学的第16课《表里的生物》。(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3.学生交流本文的作者冯至。(课件出示)
作者简介:冯至 (1905 — 1993) ,原名冯承植,直隶涿州人,中国现代诗人、学者。主要作品:《昨日之歌》《山水》《伍子胥》等。他人评价:鲁迅先生称赞他为“中国最杰出的抒情诗人″。
学习任务二 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设计意图:自主是合作、探究学习的基础。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教师是学习、活动积极的组织者和引导者。语文教学应以学生自读自悟、自学探究为基础,以促进学生自主学习、自主发展为宗旨,让学生在自主、民主的氛围中学习,自主地读、说;在自读自悟、主动探究中获得知识。)
结合自主预习卡展开学习。
- 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 自读课文:自由读课文,注意读准确、流利,不懂的字词可以画标记。
- 说说文章以什么为线索回忆了“我”的童年生活?
- 文章主要讲了什么内容。
2.检查字词掌握情况。
(1)指名读词语,同学间相互注意纠正字音。
机器 钟楼 洪亮 街心 盲人 坚硬 清脆 单调 请求
加速 齿轮 玻璃 唯恐 丑恶 恐怖 证实 蟋蟀
(2)学生质疑,互相释疑:哪些词语的意思不明白?哪位同学能帮他解决?
【预设】
单调:单一、重复而又缺少变化。
唯恐:只怕。
证实:证明其属实。
- 明确本课要求会写的生字,关注容易写错的字,相互提醒容易写错的部件和笔画。
【预设】:
“蟋、蟀”笔画较多,要特别注意。动笔写时,注意结构的安排,虫字旁不要写得过大,“蟋”右半边的上半部分与虫字旁基本齐平,“蟀”的右半部分下边的“十”要托住上边的部件。“脆”字要提醒学生注意右边的“危”字,最后两笔是横折钩和竖弯钩。
3.再读课文,整体感知。
(1)文章以什么为线索回忆了“我”的童年生活?
明确:时间顺序。
(2)快速浏览课文,画出表示时间的词。
(3)随着时间的变化,“我”的心情发生了哪些变化?
(4)“我”的心情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变化?结合这一系列的变化,说一说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交流,明确:小时候的“我”认为凡能发出声音的都是活的生物,“我”对父亲的怀表感到好奇,但
获取完整word文档,点击右侧栏资源下载。
★★★ 资源可免登录下载 ★★★
教案吧网站,向广大中小学教师提供各类教学资源word文档下载,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我们进行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