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 景阳冈 统编版 年级下册 二单元 1课时
     授课班级   授课教师  
学习目标 1.会认“倚、箸、碟”等16个生字,读准多音字“绰、呵、泊”,会写“冈、饥、碟”等15个字,正确读写“半夜三更、寻思”等5个词语。

2.默读课文,概括故事的主要内容,理清课文的写作顺序及写作重点。

学习

重难点

默读课文,概括故事的主要内容,理清课文的写作顺序及写作重点。
学情分析 《水浒传》是我国著名的四大古典名著之一。学生在此之前的学习或生活当中或多或少有所接触,影视节目在多次滚动播放。因此,他们对其中的人物形象或多或少有所了解,但这种了解不够深刻、全面,在学生平时的阅读中,他们大多只关注故事情节,而忽略了作品的艺术性、思想性,教学中带领学生通过对重点段落章节的阅读、探究,把握主要人物的性格特点,深入地了解它的表达方法。并通过片段教学引导学生初步学习阅读古典名著的方法,提高学生阅读欣赏的能力,从而激发学生阅读名著的兴趣。
教学辅助 教学课件、同步导学案

 

教学过程

任务一:歌曲导入,激发兴趣

【设计意图:歌曲导入是为了激发学生学习课文的兴趣,了解武松打虎前后发生的一些事情是为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做好铺垫。】

1.播放《好汉歌》,导出名著《水浒传》

请同学们猜一猜,这首歌是哪部电视剧的主题歌?(《水浒传》)

2.你们对《水浒传》这本书有哪些了解呢?(学生自由交流)

《水浒传》是我国的四大古典名著之一,《水浒传》又名《水浒全传》《忠义水浒传》,约成书于元末明初。这部小说塑造了北宋末年以宋江为首的一百零八位个性鲜明的英雄好汉形象。今天,我们聚焦其中的一位打虎英雄,我们将通过《景阳冈》来认识他。

3.简介作者

施耐庵:元末明初小说家,钱塘(今浙江杭州)人。生平事迹不详,一般认为是长篇小说《水浒传》的作者。

4.板书课文题目,齐读课文题目。(板书:景阳冈)

5.题目已经交代了故事发生的地点,那么故事的主人公是谁呢?(武松)

武松,绰号“行者”,因为排行第二,又名武二,山东清河县人,武松从小父母双亡,由兄长武大郎抚养长大。你知道他为什么来景阳冈吗?

预设:武松许久不见哥哥,急着赶路回清河县寻找哥哥武大郎,途中路过景阳冈。

教师追问:武松在景阳冈打死老虎后,又发生了什么事?

预设:武松成为打虎英雄,被阳谷知县看中,当日就做了步兵都头。

任务二:学习字词,指导方法

【设计意图:本文是古代白话文,有些词句的意思较难弄懂,指导学生根据上下文猜测词句的意思。重视学法指导,让学生初步学习阅读古典名著的方法。】

1.默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找出古白话文中的难懂词句。

师引导:和《草船借箭》不同,这篇课文是原汁原味的古代白话文小说。与原著不同的是删去武松打虎的前因、后果,选取了景阳冈武松打虎最精彩的一段。没有进行改编小说原文故事,可能有些词句的意思不太好懂,阅读过程中可以进行标记。

课件出示

筛酒   恁地 吊睛白额大虫   梢棒 印信 榜文 杖限 请勿自误

(1)指名学生读这些词语,老师相机正音,齐读。

(2)谁来猜一猜它们的意思?并说说你是用什么方法理解的?

预设:“筛酒”指倒酒;“恁地”的意思是“这样”;“吊睛白额大虫”指老虎;“梢棒”是用来防身的棍棒;“印信”是指印章;“榜文”是指官府的告示;“杖限”是指刑法规定的杖击数目;“请勿自误”指请不要使自己受伤害。

预设1:“恁地”一词在文中出现了两次:“原来恁地。我却吃了三碗,如何不醉?”这是武松对酒家说的一句话,还有酒家好心劝告后武松不听,对武松说的一句“你看么!我是一片好心,反做恶意,倒落得你恁地说。你不信我时,请尊便自行。”我们反复朗读,联系上下文理解“恁地”的意思是“这样”。

预设2:结合生活实际,根据这是人物动作,我们猜出来,“筛酒”就是倒酒的意思。

预设3:看课文插图,梢棒是武松用来防身的棍棒,长约一米五左右。

预设4:“榜文”“印信”两词,我们查阅工具书,或者联系上下文猜。

预设5:“杖限”一词在文中两处榜文中都出现了,可以通过查找资料来理解,“杖限”

获取完整word文档,点击右侧栏资源下载。
资源可免登录下载
教案吧网站,向广大小学教师提供各类教学资源word文档下载,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我们进行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