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5.少年闰土
【文本解读】
鲁迅先生是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是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部编版六上第八单元以“走近鲁迅”为主题,选用一组与其相关的文章,旨在通过不同的视角、运用不同的表达手法,从多角度展现鲁迅的形象,让学生能够初步了解其文学成就,感知其性格特点,体会其精神境界。
本单元的语文要素是“借助相关资料,理解课文主要内容”, 这是对五年级上册“结合资料,体会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这一方法的延续与推进;同时,本单元选编的课文以及鲁迅生活的年代离学生较远,当时的语言表达也与现在的语言表达有差异,所以必须借助资料才能更好地理解课文。
《少年闰土》选自鲁迅的短篇小说《故乡》,课文通过“我”的回忆,刻画了一个机智勇敢、聪明能干、见多识广的农村少年——闰土的形象,反映了“我”与他儿时短暂而又真挚的友谊以及对他的怀念之情。本课的教学,要先把握小说的特点及文章的“回忆”特质,可以先从情节入手,然后再聚焦人物,抓住作者印象深刻的几个场景,,感受闰土这一人物形象;同时,教师提供搜集资料的指向,学生根据要求查找、借助资料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通过关键语句以及 “少年闰土”和“中年闰土”选段的对比阅读,进一步理解作者的内心世界,初步理解当时的社会背景。
【教学目标】
1.会写“郑、拜”等12个字,会写“一望无际、家景”等14个词语。
2.体会闰土在“我”心中的形象,并在此基础上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1自然段。
3.能抓住关键语句,借助资料,体会“我”的内心世界。
4.仿照第1自然段,描写一张照片呈现的生活瞬间。
【教学重难点】
回顾第四单元的学习,把握小说的特点,从情节入手,聚焦人物,抓住情节感受人物形象,再结合搜集到的资料体会“我”的内心世界。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境,初识鲁迅
导入:1919年5月4日是一个值得每一个中国人铭记的日子,这一天爆发的五四运动,是中国近代史上第一次由知识分子领导、广大人民群众自发参与、反对外国侵略和国内腐败的群众性革命运动,也是中国新文化运动和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重要开端。鲁迅是五四运动的杰出代表人物,他以其犀利的笔触和深刻的思想揭示了中国社会的黑暗和腐败,对中国的文化和社会变革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1.出示单元导语页:
鲁迅:原名周树人,浙江绍兴人。主要作品有小说集《呐喊》《彷徨》《故事新编》,散文诗集《野草》,散文集《朝花夕拾》,以及大量杂文。他是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五四新文化运动的重要参与者,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
师:读了这段资料,你对鲁迅有了哪些了解?
师生交流。
2.出示吴冠中和毛主席对鲁迅的评价:
著名画家吴冠中曾说:一百个吴冠中抵不上一个齐白石,一百个齐白石抵不上一个鲁迅。著名画家陈丹青说鲁迅是第一等好玩的人。
毛主席评价鲁迅是“伟大的文学家”“民族解放的急先锋”,是“中国的第一等圣人”,称自己是鲁迅的学生。
3.师:鲁迅究竟是个怎样的人?这个单元,我们将要“走近鲁迅”,从鲁迅本人的作品、其他人写的有关鲁迅的作品中来认识鲁迅、了解鲁迅、体会鲁迅的精神。
(设计意图:通过联系生活经验的方式导入新课,能够唤起学生强烈的阅读期待,与文本产生共鸣,从而为读写融合做好准备。)
二、初读课文,扫清障碍
1.出示本单元语文要素,明确学习目标:
◎ 借助相关资料,理解课文主要内容。
◎ 通过事情写一个人,表达出自己的情感。
师:我们在五年级上册的学习中已经学习过“结合资料,体会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的方法,在这个单元中,我们也要借助资料来认识鲁迅,理解文章内容,体会作者的内心世界。
2.师:本单元的四篇课文是按照时间顺序编排的,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课文《少年闰土》写于1919年。
出示写作背景:
1919年12月,鲁迅从北京回到故乡绍兴,卖掉新台门故宅后,带着母亲和弟弟等人来到北京。这次回乡,幼年的伙伴——农民章闰水特地从海边农村进城来探望鲁迅。后来,鲁迅将这次经历艺术地再现于小说《故乡》之中,并以章闰水为原型塑造了闰土这一人物形象。
3.师:课文写于1921 年,是文言文向白话文过渡的时代,所以文章的一些字词、语句在表达上与现代汉语有所不同,同学们在读课文的时候要特别注意。
出示学习提示:
◇自由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将课文中用词、语序等与现今用法不一样的词句勾画出来,与同伴交流。
4.师生交流。
(1)出示生字词:
郑重 拜年 收租 厨房 毡帽 怕羞
撒网 束缚 刺猬 伶俐 逃窜
生读,教师正音;师提示重点生字:缚、厨、毡、羞,并引导学生通过找形近字的方法识记生字。
(2)出示易错的词语:
获取完整word文档,点击右侧栏资源下载。
★★★ 资源可免登录下载 ★★★
教案吧网站,向广大中小学教师提供各类教学资源word文档下载,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我们进行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