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性学习 《人无信不立》教学设计
【学习目标】
1.检索整理诚信的经典论述,探究“信”的传统内涵和现代意义。
2.正确理解和评价诚信行为,培养口语交际能力,掌握演讲技巧。
3.结合具体事例和自己生活经验,明白诚信的意义,做诚信之人。
【重点难点】
1.探究“信”的传统内涵和现代意义。
2.掌握演讲技巧,培养口语交际能力和诚信美德。
【课时安排】
两课时
【学习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1.诚信典故
子贡问政
子贡问政。子曰:“足食,足兵,民信之矣。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三者何先?”曰:“去兵。”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二者何先?”曰:“去食。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
译文:子贡向孔子请教治理国家的办法。孔子说:“备足粮食,充足军备,获得人民的信任。”子贡问:“如果迫不得已要去掉一项,三项中先去掉哪一项?”孔子说:“去掉军备。”子贡又问:“如果迫不得已还要去掉一项,在这两项中先去掉哪一项?”孔子说:“去掉充足的食物。自古以来谁都会死,但如果没有百姓的信任,就不能够立足了。”
2.说文解字
《说文解字》:信,诚也。诚,指真诚、诚实;信,指信任、信用和守信。“信”的基本内涵:信守诺言、言行一致、诚实不欺。“诚信”就是以真诚之心,行信义之事。
3.导入新课
“信”即诚信,自古以来就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之一。在古人眼中,“信”是立身之本、交友之道、经商之魂、为政之要;在现在社会,诚信是公民的第二张身份证,是最基本和根本的道德要求,也是社会赖以存在和发展的基石。无论古今,诚信应该成为个人必有的精神品质。诚信做人、讲求信用,要从生活中的一点一滴开始做起。
人无信不立,民无信不可,国无信不威。
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人无信不立”的综合性学习活动,一起去探诚信、说诚信、宣诚信,做一个有诚信的人。
二、任务:引经据典解“信”
任务要求:中国是一个有着五千年历史的文明古国,诚信一向是中国人引以为傲的美德。古代先哲在思考“信”时,留下了很多精彩论述;古今的道德楷模践行“信”的美德、品行令人景仰。搜集有关“信”的名言警句、成语典故、名人轶事及其他经典论述,并按标准分类。
分类提示:可先按类别划分为观点类和事例类,再一步划分为“交友之信”“经商之信”“国家之信”;也可以将所有资料划分为“正面”和“反面”两类。
1.活动一:“诚信”成语我来填
一言九(鼎) 一言为(定) 一(诺)千金
(驷)马难追 言而有(信) 季布一(诺)
(恪)守不渝 言行一(致) 言出必(行)
2.活动二:“诚信”名言我来解
(1)理解下列文言名句。
①轻诺必寡信,多易必多难。(《老子》六十三章)
[释义]那些轻易发出诺言的,必定很少能够兑现的,把事情看得太容易,势必遭受很多困难。
②无转其信,虽危不动,贞信以昭,其乃得人。(《逸周书·大戒》)
[释义]不要改变诚信,即使危难也不动摇。正直诚信显著,才能得到人的鼎力支持。
③志不强者,智不达。言不信者,行不果。(《墨子·修身》)
[释义]志向不坚定的人,智慧就得不到充分的发挥;讲话不守信用的人,他的行动就不会果敢。
④儒有不宝金玉,而忠信以为宝。(《礼记·儒行》)
[释义]儒者认为金银珠宝并不值得宝贵,忠诚和诚信才值得宝贵。
⑤人倍信则名不达。(刘向《说苑·谈丛》)
[释义]人违背了信义,那么名声就不会通达。
⑥若有人兮天一方, 忠为衣兮信为裳。(卢照邻《中和乐九章·总歌第九》)
[释义]人若心中有他人,即使天各一方,用诚信也可以架筑彼此的友谊桥梁。
⑦三杯吐然诺,五岳倒为轻。(李白《侠客行》)
[释义]三杯热酒下肚,便慷概许诺,并且把承诺看得比五岳还重。
(2)补充下列名言的上句或下句
①言必信,行必果。——《论语》
②一言既出,驷马难追。——《论语》
③人而无信,不知其可。——《论语》
④精诚所至,金石为开。——《庄子》
活动三:“诚信”故事我来讲
请选择你搜集到的“诚信”故事讲一讲并说说启示。
故事一:曾子烹彘(zhì,猪)
原文:曾子之妻之[到……去]市,其子随[跟从]之而泣。其母曰:“女[同“汝,你]还,顾[等到]反[同“返”,返回]为女杀彘。
获取完整word文档,点击右侧栏资源下载。
★★★ 资源可免登录下载 ★★★
教案吧网站,向广大中小学教师提供各类教学资源word文档下载,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我们进行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