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着惊海天》核心素养教学设计
一、核心素养目标:
1.语言建构与运用:掌握通讯这一新闻体裁的基础知识,了解其写作特点。
2.思维发展与提升:了解我国航母舰载战斗机首架次成功着舰的过程与意义,感受作者在作品中体现的情感。
3.审美鉴赏与创造:思考作者是怎样获取、组织各种新闻事实的,理解新闻采访的作用和价值。
4.文化传承与理解:感受祖国在富国强兵道路上取得的巨大进步,增强民族自豪感。
二、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分析消息、特写、通讯的共性及差异,把握不同类别新闻作品的阅读要领。
教学难点:
掌握通讯这一新闻题材的基础知识,了解其写法特点。
三、教学设想
本文属于通讯类,通过学习本文,了解通讯有关知识,明确通讯的一些特点,了解我国航母及舰载机概括。我的教学策略是让学生自主、合作对文本进行学习,进一步明白通讯的特点。
四、教学方法:
诵读法、讨论探究法
五、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相关音频、视频
六、教学课时:2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设计
同学们,我国首艘航空母舰叫什么呀?(学生回答:“辽宁舰。”)没错,中国首艘航空母舰——辽宁舰是真正意义上的航母。如何跨越“着舰”“起飞”这两道坎,是中国海军研究了多年的难题。2012年,我国航母舰载战斗机首架次成功着舰,当时在全国引起了巨大的轰动,同时也备受世界人民的关注。这次成功着舰,在世界面前彰显了中国强大的综合实力,是一件非常值得我们自豪的事。这节课,我们要学习的课文就与这件事有关,让我们全身心地感受我国航母舰载战斗机首架次成功着舰时惊心动魄的一刻吧!
(板书:一着惊海天——目击我国航母舰载战斗机首架次成功着舰)
二、预习检测
1.作者简介
蔡年迟,湖北浠水人,海军大校,某报主任编辑,硕士研究生。先后随同我国舰艇编队出访18个国家,发表新闻、文学、摄影作品2千余篇(幅),28篇在全国获奖,其中《一着惊海天》一文入选全国中学语文教材(八年级);6次荣获中国新闻奖,1次荣立二等功,13次荣立三等功。
蒲海洋,射洪官升镇人,海军某报社首席记者,海军上校军衔。
20012年11月23日至24日,蒲海洋上校全程跟踪采访了我国自主培养的舰载战斗机飞行员驾驶歼—15飞机首次成功降落辽宁舰,与人合作撰写了新闻特写《一着惊海天——目击我国航母舰载战斗机首架次成功着舰》,刊登于 2012年12月25日《人民海军》报一版,先后获得了中国新闻奖三等奖和中国人民解放军新闻奖一等奖。
2.介绍背景
舰载机是航母编队实施舰队防空、抵近威慑、纵深打击和战场控制任务的核心装备,如果把航母编队比作一名武士,舰载战斗机就是武士手中的那把利剑,因此中国首艘航母“辽宁舰”于2012年11月23日正式进行了着舰试飞。
3.文体知识——通讯
通讯的定义:运用叙述、描写、抒情、议论等多种手法,具体、生动、形象地反映新闻事件或典型人物的一种新闻报道形式。
通讯的特点:新闻性、文学性、评论性。
通讯的分类:包括人物通讯和事件通讯两类。
三、诵读训练
(一)出示投影,理解并积累字词(根据导学案,先让学生小组讨论完成)
(主要检查各小组合作完成情况,对不懂的进行解析)
1.生字注音
桅杆(wéi) 承载(zài)
娴熟(xián) 湛蓝(zhàn)
刹那(chà) 镌刻(juān)
2.生词注释
娴熟:老练、熟练或灵活,形容对某种事物或工作很熟练。
定格:电影、电视片的活动画面突然停止在某一个画面上。文中指当时的相机记录下的场面。
殚精竭虑:用尽精力,费尽心思。
四、整体感知,梳理思路
(一)整体感知,贯通全文
1.教师范读,学生听读,在课文上标注生字词读音。
2.学生自读,了解课文大意,梳理文章结构。
第一部分(开头——其中绝大部分事故是发生在着舰的时候)
介绍歼-15舰载机着舰前的准备,点明此项任务的危险。
第二部分(飞行塔台内的广播响了——稳稳地停了下来)
描绘歼-15舰载机着舰的过程。
第三部分(记者眼前的飞行甲板上——最后)
歼-15舰载机成功着舰。
(二)深层理解
1.文章开头为什么描写渤海某海域海上恶劣的环境?
描写海风之大和海浪之汹涌,为下文舰载机着舰设置了集体环境,突出此时着舰之险,衬托了我国着舰技术的成熟。
2.文中引用着舰遇难事故数据有什么作用?
揭示我国航母舰载机首次着舰的意义——它承载着国人和海军官兵强军的梦想,交代舰载战斗机着舰是世界公认的最具风险的难题。渲染出紧张的氛围,引发读者的关注和继续阅读的
获取完整word文档,点击右侧栏资源下载。
★★★ 资源可免登录下载 ★★★
教案吧网站,向广大中小学教师提供各类教学资源word文档下载,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我们进行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