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我的叔叔于勒》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本篇文章是九上第三单元的第三篇文章,本单元选编的主要是写少年生活的小说,学习这些课文,要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分析人物形象,理解小说的主题。《我的叔叔于勒》通过一个孩童的视角,写了菲利普夫妇对于勒态度的转变,从中可以看出他们的虚荣、自私、冷酷。然而,他们的看似无情实际也是情不得已。面对穷困的家境,他们渴求改善,却只能寄托在虚无缥缈的一封信上。即使这隐隐的一丝希望最后也完全落空,他们见到于勒后的惊恐、慌乱让我们感到既可憎又可悲。学生大都只能关注到他们的可恶,却不能理解这不是一个人的过错,是资本主义社会对人思想的腐蚀,异化的人与人的关系,小人物生活的辛酸都需细细品味。
【学情分析】九年级的学生对文本分析有一定的能力,本篇文章的情节内容对于他们来说比较简单。然而毕竟阅历有限,对文本的理解还不够深入,课前对学生进行调查,发现大部分学生阅读后对菲利普夫妇都极其反感,不能从社会的角度进行剖析。此外,九年级学生面对中考的压力,课堂比较容易沉闷。他们对信息技术有非常浓厚的兴趣,平常也喜欢通过网络进行交流沟通。
【教学目标】
1.语言运用:准确梳理小说的故事情节,理解主题思想。
2.思维能力:多角度分析人物形象,把握人物的性格特点。
3.审美创造:学习通过人物语言、行动、神态、揭示人物心理活动,刻画人物性格的写作方法。
4.文化自信:思考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理解作者对文中主人公深切的同情。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准确梳理小说的故事情节,体会小说曲折巧妙的构思。
教学难点:
多角度分析人物形象,把握人物的性格特点。
【教法学法】
诵读法、讨论探究法
【课型】
新授课
【教学时数】
3课时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第1课时
【活动一】导入,激兴趣
任务1.谈话导入
师:同学们,你们在大街上碰到过乞丐吗?你们会给他钱吗?
生:(略)
师:如果这个乞丐是你的亲人你会上前去跟他相认吗?
生:(略)
师:在崇尚金钱的社会里,亲情有时候显得那么苍白无力。今天就让我们走进法国小说家莫泊桑的《我的叔叔于勒》,看于勒的兄弟情能否经得起时间和金钱的考验。
任务2.作家作品
课件出示:
莫泊桑,法国19世纪后半期著名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一生创作了6部长篇小说和300多篇中短篇小说。他的文学成就以短篇小说最为突出,被誉为“短篇小说巨匠”,对后世产生了极大的影响。代表作有长篇小说《一生》《漂亮朋友》,短篇小说《项链》《我的叔叔于勒》《羊脂球》等。
【设计意图】谈话导入联系学生的生活体验,容易触发学生独特的个人体验,使学生更容易参与到思考和讨论中去。了解文学常识,有助于学生解读文本。
【活动二】速读,理情节
学生:快速浏览课文,扫清字词障碍(可参见《》P143“字词清单”),标注关键字词,弄清文章主要内容。
师:1.抓住小说特点,理顺情节
这是一篇小说,根据小说“开端—发展—高潮—结局”的特点,可以怎样划分?
课件出示:
第一部分(第1—4段):故事的开端,盼于勒。
第二部分(第5—19段):故事的发展,赞于勒。
第三部分(第20—48段):故事的高潮,遇于勒。
第四部分(第49段):故事的结局,躲于勒。
2.抓住逻辑关系,理顺情节
师:小说的构思既要精巧独特,又要合情合理。如何从因果关系和逻辑角度来梳理本课的故事情节呢?
课件出示:
原因:于勒挥霍家产,被送到海外。菲利普一家因于勒的挥霍陷入困境,等待在海外发财的于勒归来解困。
结果:于勒破产成了穷光蛋。菲利普夫妇弃他而去。
3.抓住人物心理,理顺情节
师:如何从菲利普夫妇的心理变化角度来梳理情节?
课件出示:
期待:听到于勒发财的消息,菲利普一家盼望于勒归来解困。
破灭:发现于勒成了又老又穷的水手,又急又气,害怕背上包袱,明知对方身份却不相认。
4.抓住写作技巧,
获取完整word文档,点击右侧栏资源下载。
★★★ 资源可免登录下载 ★★★
教案吧网站,向广大中小学教师提供各类教学资源word文档下载,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我们进行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