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语文上册(统编版)全新章节式二级菜单课件【2023年修订】
第五单元第16课《猫》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了解作者及作品的相关知识,识记课文中的生字新词,默读课文,理清文章的结构。(重点)
- 通过合作探究,揣摩文中生动的细节描写,概括并比较三只猫的不同特点和命运。(重点)
- 体会作者对第三只猫突然死亡的悔恨之情,感悟文中蕴含的人生哲理。(素养)
【教学时间】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作者简介
郑振铎[duó](1898——1958),笔名西谛[dì],福建长乐人,民国时期作家、翻译家、文学史家,我国新文学运动的倡导者之一。曾任中国作家协会理事。其主要作品有《郑振铎文集》《郑振铎选集》等。
1919年,五四运动爆发,作者深受五四时期民主、科学和博爱思想的影响,认为即使是不会说话的猫也应该享有自由、平等和博爱的权利。在他这一时期的文学作品中,贯穿了同情弱小无辜,谴责专制欺凌,弘扬公道、博爱的思想。本文《猫》即是郑振铎在这一时期的作品。文章选自《郑振铎选集》。
二、字词预习检查
1.生字识记
líng sǒng yǒng chàng quán
红绫 怂恿 怅然 蜷伏
2.多音字辨析
抢: 呼天抢地(qiānɡ)/抢救病人(qiǎng)
3.词语解释
污涩:肮脏且不光滑。污,污秽。涩,不光滑、不润滑。
怂恿:鼓动别人去做某事。 怅然:因不如意而感到不痛快。
蜷伏:弯着身体卧倒。
芙蓉鸟:又名金丝雀,雀科鸣禽之一,家养鸟宠物之一。
畏罪潜逃:犯罪后害怕受制裁而偷偷地逃走。
4.词语辨析
【怂恿/煽动】
二者都有鼓动别人去做某事的意思,但在感情色彩上,又略有不同。“怂恿”指从旁鼓动别人去做某事,事情的性质未分好坏,是中性词;“煽动”是鼓动别人去做坏事,是贬义词。比如:
①2023年的国庆假期,我本想在家好好休息一下,结果在朋友的怂恿下,和他们一起去游了一回泰山,累的实在够呛!
②台湾民进党坚持煽动民意搞“台独”,绝对没有好下场!
在上面的句子中,①句中的“怂恿”游泰山,无所谓好坏。②句中的“煽动”搞“台独”,则是坏事。
三、整体感知
1.听读或学生默读课文。作者笔下的三只猫,特点不同,命运各异。边听(读)边在相应的句子下面画上横线,然后填写下表。
选择听读时教师播放音频朗读。
学生回答后教师归纳:
2.在填表的基础上,用一句话说说文章写了一件什么事?在此基础上划分文章的段落层次,归纳段意。
学生回答后教师归纳:
文章写了我家三次养猫的经历。
第一部分(01—02):第一次养猫的经过。
第二部分(03—14):第二次养猫的经过。
第三部分(15—34):第三次养猫的经过。
3.“我家养了好几次的猫,结局总是失踪或死亡。”这句话在文章中有什么作用?
学生回答后教师归纳:交代三次养猫的结局,总领全文,为全文奠定了感情基调。同时,也为末尾“我家永不养猫”埋下伏笔。
4.学生自主朗读或默读课文,阅读时注意关注造成三只小猫不同命运的原因。
四、课堂练习
1.读读写写
逗笑 一缕 倚着 妄语 消耗 忧郁 懒惰
怂恿 安详 乞丐 预警 怅然 蜷伏 叮嘱
惩戒 悲楚 断语 冤枉 虐待 芙蓉鸟 畏罪潜逃
2.下列词语书写错误最少的一项是( )。
A.污涩 销耗 无与纶比 若有若无
B.恍惚 安祥 畏罪潜逃 怒不可偈
C.籐椅 辨解 恼羞成怒 怒气冲天
D.悲楚 衔着 提心吊胆 忘下断语
参考答案:D
解析:A项中,“销”应写作“消”;“纶”应写作“伦”,共有两项错误。
在B项中,“祥”应写作“详”,“偈”应写作“遏”,共有两项错误。
在C项中,“籐”应写作“藤”;“辨”应写作“辩”,共有两项错误。
在D项中,“忘”应写作“妄”,只有一项错误,故答案选D。
3.下面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
获取完整word文档,点击右侧栏资源下载。
★★★ 资源可免登录下载 ★★★
教案吧网站,向广大中小学教师提供各类教学资源word文档下载,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我们进行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