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课《社戏》核心素养教学设计
一、核心素养目标:
1.语言建构与运用:理清文章的脉络,把握文章的内容。学习小说围绕看戏这件事,记叙详略有致,疏密相间的写法。
2.思维发展与提升:了解本文词语使用的准确性,通过分析景物描写和人物刻画,提高语言鉴赏的能力。
3.审美鉴赏与创造:学习理解小说中的景美、情美、故事美,以及描写和表达方法。
4.文化传承与理解:会作者对童年美好生活的回忆和留恋,认识劳动人民的淳朴、善良、友爱、无私的美好品德,培养追求纯真自由生活、热爱劳动人民的思想感情。
二、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了解人物性格,理解表现劳动人民的纯朴可爱和怀念社戏的关系。
教学难点:
理解作者的创作意图,深刻感受作者诚挚的爱国情怀。
三、教学设想
八年级的学生初步具备了小说的赏析评价能力,能读懂文章内容,感知作者情感。但他们的思维能力和审美能力尚在形成之中,对作者情感的深入挖掘和作品富有表现力的语言的赏析会流于表层。
《社戏》是现代文学家鲁迅写于1922年的短篇小说,后收入小说集《呐喊》。虽然写的是童年趣事,但对于城市的学生来说,既熟悉又陌生,既亲切又有隔膜,既新奇又有很多疑问。《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强调:“欣赏文学作品,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能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说出自己的体验,品味作品汇总富有表现力的语言。”
四、教学方法:
诵读法、讨论探究法
五、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相关音频、视频
六、教学课时:2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设计
这样的戏台在江南随处可见,可它却因为鲁迅先生的一篇小说《社戏》而文明天下。那么在这个戏台上究竟上演过怎样的戏?而又引发了作者怎样的感时情怀呢?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鲁迅先生历久弥香的小说——《社戏》。
二、预习检测
1.作者简介
鲁迅(1881~1936),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伟大的无产阶级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代表作有我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中篇小说《Q正传》,散文集《朝花夕拾》,小说集《呐喊》,杂文集《坟》《二心集》等。
- 背景资料:
这是鲁迅1922年写的一篇短篇小说。作品以少年时代的生活经历为依据,用第一人称写“我”20年来3次看戏的经历:两次是辛亥革命后在北京看京戏,一次是少年时代在浙江绍兴小村看社戏。是作者在大都市中由看戏引起的对童年生活的回忆,也是在大都市的作者对农村及其农民淳朴的品质的歌颂。课文节选的是看社戏的部分。
3.知识链接
文中的“社”原指土地庙或土地神,在绍兴,“社”是一种区域名称,“社戏”是指社中每年所演的“年规戏”。看社戏的时间应该是在初夏,而不是在春天。社戏演出的内容《游园吊打》。
三、诵读训练
(一)出示投影,理解并积累字词(根据导学案,先让学生小组讨论完成)
(主要检查各小组合作完成情况,对不懂的进行解析)
1.字音
惮dàn 踱duó 棹zhào 归省xǐng 行háng辈 撺掇cuān duo
凫fú水 撮cuō 桕jiù 楫jí 旺相xiàng
2.字义
1.大抵:大概,大都。
2.消夏:过夏天。
3.归省:回家探望父母。
4.絮叨:形容说话啰唆;来回地说。
5.宽慰:宽解安慰。
6.怠慢:客套话,表示招待不周。
7.撺掇:从旁鼓动人(做某事),怂恿。
8.凫水:游水。
9.潺潺:拟声词,形容溪水、泉水等流动的声音。
10.悠扬:形容声音时高时低而和谐。
11.自失:文中的意思是,完全为笛声所陶醉,仿佛自身都不存在了。
12.弥散:扩散,布满。
13.屹立:像山峰一样高耸而稳固地立着,常用来比喻坚定不可动摇。
14.踊跃:形容情绪热烈,争先恐后。
15.纠葛:葛蔓纠结,难于分解,比喻纠缠不清的事情。
16.棹:划船。
四、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讨论课文的段落结构并复述各部分的大意。
第一部分:平桥村随母归省的生活。
(1)随母归省的时间地点缘由和平桥村的环境,突出平桥村是我的乐土。
(2)交代乡间生活的小朋友的情况(热情、好客)和关系(平等)。
(3)写平桥村的乐事(钓虾、放牛)。
第二部分:在赵庄看社戏的全过程。
(1)看社戏前的波折。
(2)去看社戏途中的见闻感受。
(3)在赵庄看社戏。
(4)看社戏后,深夜归航。
第三部分:看社戏后的余波。
2.朗读课文,初步理解
1.学生大声读课文,对文章圈点勾画,理清文章的思路,从“时间”角度,从“事情”角度,从怀念童年的“原因”角度概括全文内容。
获取完整word文档,点击右侧栏资源下载。
★★★ 资源可免登录下载 ★★★
教案吧网站,向广大中小学教师提供各类教学资源word文档下载,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我们进行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