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核心素养教学设计
一、核心素养目标:
1.语言建构与运用:概括新闻六要素,了解新闻结构、新闻特点等有关知识,培养阅读新闻的能力。
2.思维发展与提升:理清文章层次, 体会新闻语言的真实,准确,简明,及时等特点。
3.审美鉴赏与创造: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进行创作实践。
4.文化传承与理解:感受人民解放军排山倒海、所向披靡的气势和一往无前、压倒敌人的大无畏精神。
二、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了解新闻的结构,学习主体部分层次间的巧妙衔接。
教学难点:
领悟新闻语言的特点。
三、教学设想
这是一个活动探究单元,以阅读为基础,以活动为特征,以实践为精神,以自主为本质,听说读写融合,从课内到课外的学习系统。本单元任务是阅读消息、新闻特写、通讯等不同体裁的新闻作品,了解新闻内容,把握不同体裁新闻各自特点,学习阅读新闻的方法,加深对新闻的认识。
四、教学方法:
诵读法、讨论探究法
五、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相关音频、视频
六、教学课时:2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设计
学生欣赏上海世博会图片,请学生介绍自己了解的世博会情况。师问:你们是如何了解到这些信息的?生答:通过新闻。师:新闻是我们了解时代生活的一个窗口,也是社会变化的一个晴雨表。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近新闻,了解新闻,共同学习出自一代伟人毛泽东之手的新闻《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
二、预习检测
1.作者简介
毛泽东(1893~1976),字润之,湖南湘潭人。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军事家、思想家、诗人、书法家。他在文学上有很高的造诣,一生中创作了大量诗词。其诗词作品气势雄浑、意境开阔,描绘出中国革命的壮丽画卷,表现了伟大革命家的情怀。主要著作收入《毛泽东选集》《毛泽东文集》《毛泽东诗词集》。
2.介绍背景
1949年4月20日 ,国民党政府拒绝签订国内和平协定。解放军坚决执行毛泽东主席和朱德总司令向全国进军的命令,举行了规模空前的全面大进攻。中国人民解放军于21日凌晨发起了渡江战役。渡江战役开始后,新华社连续发表了毛泽东写的两则新闻《大军三十万昨日渡过长江》和《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我们今天学的这篇消息,就是毛泽东同志当时满怀豪情写的一则全面报道前线战况的新闻稿。
3.文体知识——新闻
新闻 从广义上来讲,新闻包括消息、通讯、新闻特写、新闻评论、报告文学等;从狭义上来讲,专指消息,是对国内外新近发生的有社会意义的事实进行的及时、客观的报道。
新闻的特点:1.让事实说话,内容真实准确,不能虚构或夸张(真实性);2.报道迅速及时(时效性强);3.语言简明扼要(准确性)。在写法上以叙述为主,有时兼有议论、描写。
新闻的结构:标题(有时有副标题)、导语、主体、背景和结语五个部分,有时可根据需要省略背景或结语。
新闻的“六要素”:何时(when)、何地(where)、何事(what)、何人(who)、何故(why)、如何(how)。
三、诵读训练
(一)出示投影,理解并积累字词(根据导学案,先让学生小组讨论完成)
(主要检查各小组合作完成情况,对不懂的进行解析)
1.朗读课文,读准字音。
芜湖:wú 摧枯拉朽:kū 荻港:dí
2.释义
经营:筹划、组织、管理。
摧枯拉朽:枯指枯草,朽指烂了的木头,比喻腐朽势力很容易打垮,这里指解放军攻势凌厉,不可阻挡。
溃退:溃败后退。
四、整体感知,梳理思路
(一)整体感知,贯通全文
1.听读新闻。
首先请学生自由阅读课文,然后请三位同学朗读课文。(运用正确的方式朗读新闻。)
得出新闻客观性特点。
2.找出这则新闻记叙的六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件发生的原因、经过、结果)。
明确:时间:1949年4月20日夜起至4月22日22时
地点:西起九江(不含),东至江阴一千余华里长江战线
人物: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
事件发生的原因:国民党反动派拒绝签订和平协定
经过:中路军首先突破安庆、芜湖线,三十万人全部渡过,占领长江南岸;
西路军三十万渡过三分之二,已占领广大南岸阵地;
东路军三十五万已渡过大部,占领南岸阵地,控制江阴要塞
结果: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基本渡过长江
3.新闻的五个结构
明确:标题——迅速了解新闻的主要内容
导语——扼要地揭示新闻的核心内容(通常是新闻开头的第一段或第一句、二句)
主体——细致地了解新闻的内容(用充足的事实表现主题,是对导语内容的进一步扩展)
背景——新闻发生的社会环境和自然环
第二课时
一、导入
七律 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
1949年4月 毛泽东
钟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师过大江。
获取完整word文档,点击右侧栏资源下载。
★★★ 资源可免登录下载 ★★★
教案吧网站,向广大中小学教师提供各类教学资源word文档下载,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我们进行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