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节 测量平均速度(教学设计)
年级 | 八年级 | 授课时间 | |
课题 | 第4节 测量平均速度 | ||
教学
目标 |
1. 能用刻度尺测出物体运动的路程,能用停表测出物体通过这段路程所用的时间,根据公式v=s/t计算出物体在这段时间内运动的平均速度。
2. 了解用位置传感器测量速度的方法。 |
||
教材
分析 |
本节是学生第一次分组实验课。教师通过这节的教学,不仅要让学生学会用刻度尺和停表测出小车在斜面上运动的平均速度,而且又让学生知道平均速度的数值在不同的时间内或不同的路程段中其大小会不同。讲平均速度或计算平均速度时,必须强调是物体在哪一段时间内或哪一段路程中的平均速度,否则是没有任何意义的。学生通过亲身参与整个实验过程,体会利用物理公式间接测定物理量的科学方法。由于本节是学生的第一次分组实验课,教师应引导学生阅读实验室的使用规则,让学生养成遵守实验室要求、注意安全等习惯。 | ||
教学
器材 |
长木板、小车、刻度尺、停表、金属片;ppt、包含视频资料:《测量物体运动的平均速度》、《用位置传感器测量速度》、《超声波测速》等。 |
教学过程 | |||||||||||||||||
教师活动 | 学生活动 | ||||||||||||||||
导入新课
【演示实验,同时提出问题】 ①让粉笔头自由下落;②小车从斜面上滑下。
你能判断这些物体运动的速度是否变化?速度的变化有什么特点? 今天我们设计一个实验,测量小车从斜面顶端滑下时,在上半程、下半程以及全程的平均速度,观察小车的运动情况,探究速度的变化特点。 学习新课——《1.4 测量平均速度》。 |
观察演示实验,思考问题,进入场景。 |
||||||||||||||||
学习新课 一、测量小车运动的平均速度
1.设计实验 【提出问题】测量小车的平均速度,实验原理是什么?需要测量哪些物理量?需要哪些测量仪器? 【总结】在学生讨论的基础上进行总结: (1)实验目的:用刻度尺和停表测小车的平均速度。 (2)实验原理:v=t(s),需要测量的物理量是路程s和时间t。 (3)实验器材:斜面、木块、小车、刻度尺、停表、金属挡板等。
(4)实验装置:将长木板的一端用小木块垫起,形成一个坡度很小的斜面,如下图所示。
【提问】你能说出各个器材的作用吗?学生讨论发言,教师进行补充。 【总结】在学生讨论的基础上进行概括总结: (5)实验器材的作用 ①斜面的作用:使小车能够自由下滑。 ②刻度尺的作用:测量小车通过的路程。使用刻度尺前要观察刻度尺的零刻度线、量程和分度值,使用时要“会放”、“会读”、“会记”。 ③停表的作用:测量小车运动的时间。会读停表的示数: 示数=小表盘示数(min)+大表盘示数(s) 根据小表盘分针是否过半加30s。 ④金属片的作用:让小车停止运动,便于测量时间。 (6)实验注意事项: 【提问】搭建斜面时,对斜面的坡度有什么要求? ①搭建斜面时,坡度不能太小也不能太大。斜面的坡度太小,小车可能达不到底部;斜面的坡度太大,小车运动的速度大,时间短,导致测量难度大、实验误差大。 ②实验过程中,斜面的倾斜程度不能变。 ③测量小车下滑路程时,起点从车头算起,终点也应该是车头。 (7)测量方法 ①测量全程平均速度:
将小车放在斜面顶端,金属片放在斜面底端。 用刻度尺测出小车通过的路程s1,同时用停表测量小车从斜面顶端滑下到撞击金属片的时间t1,把数据记入表格中。 利用公式v1= s1/t1算出小车通过斜面全程的平均速度v1。 ②测量上半段的平均速度:
将金属片移至斜面的中部,测出小车到金属片的距离s2;同时测出小车从斜面顶端滑过斜面上半段s2所用的时间t2,把数据记入表格中。 利用公式v2= s2/t2算出小车通过上半段路程的平均速度v2。 ③计算下半段的平均速度: 【提出问题】怎样得到下半段的平均速度? 【分析】我们可以通过计算得到小车在下半段的平均速度。 方法是:根据前两次实验,可计算出小车通过下半段的路程:s3=s1-s2 计算出通过下半段路程所用时间:t3=t1-t2 根据公式v3=s3/ t3算出小车通过下半段的平均速度v3。 2. 学生分组实验 (1)做好小组内人员的分工,一位同学操作小车,一位同学操作停表,一位同学记录数据,要分工明确,并协调好。 (2)在正式实验前,鼓励学生先练习用停表计时,方法是:先将小车放于斜面顶端,将金属片置于斜面底端,并开始倒计时:“5、4、3、2、1、0”,读到“0”时操作小车的同学释放小车,负责计时的同学同时启动停表计时,当听到小车撞击金属片的声音时,学生立即按下停表,并报出数值。应让学生练习几次,熟练以后会使测量的结果更准确些。 (3)教师巡视指导,发现学生出现的问题,给予辅导,纠正错误操作。 3. 分析论证 (1)展示实验数据(可将几组学生计算好的实验表格投影展示出来)
根据计算结果发现:上半段的平均速度最小,下半段的平均速度最大,全程的平均速度处在两者之间:v下>v全>v上。 引导学生分析数据归纳结论。 (2)实验结论: ①小车沿斜面下滑做加速直线运动。 ②各段路程的平均速度不相等。所以讲平均速度或计算平均速度时,必须强调是物体在哪一段时间内或哪一段路程中的平均速度。 4. 交流讨论 (1)实验成功的关键是测时间。小车开始运动的同时开始计时,小车撞击金属片的同时停止计时。正式实验之前应该多练习几次,熟练之后会使测量数据更准确。 (2)斜面垫起的一端不要太高,也不要太低(过高会使小车速度过大,不易记录时间,过低时可能会使测出的平均速度太接近)。 (3)误差分析(实验误差主要来自于时间测量产生的误差) ①当小车过了起始位置才开始计时或小车未达终点就停止计时,会导致测量时间偏小,平均速度偏大; ②当小车到达终点后才停止计时或小车未开始运动提前计时,会导致测量时间偏大,平均速度偏小; ③小车没有从静止开始下滑,所测平均速度偏大。 (3)增大小车平均速度的方法:增大斜面的倾斜程度。 (4)你的数据和其他同学相同吗?为什么? 各组实验数据不一定相等,因为斜面的倾斜程度不一定相同,小车运动的速度会不同;还有测量中会有误差,也会导致实验结果不同。 【播放视频】——《测量物体运动的平均速度》 【例题1】如图是“测量小车平均速度”的实验装置。实验时让小车从斜面的A点由静止滑下,分别测出小车到达B、C点的时间,即可求出不同路段的平均速度。
(1)小车所放的斜面应保持较______的坡度, 这样小车在斜面上运动时间会 ______(选填“长”或“短”)些,便于测量时间。 (2)小车从斜面顶端运动到底端的过程中,小车做的是 _______(选填“匀速”或“变速”)直线运动。 (3)小车在AC段的平均速度vAC=_____m/s。 (4)若小车经过A点后才开始计时,vAC的测量值与真实值相比会_____(选填“偏大”、“偏小”或“相等”)。 【答案】(1)小,长;(2)变速;(3)0.16;(4)偏大。 【解析】(1)斜面越陡,小车运动得越快,运动时间越短,测量误差较大,故实验时应尽量使斜面保持较小的坡度,这样小车在斜面上运动时间会长些,便于测量时间。 (2)小车在斜面上全程加速下滑,速度越来越快,做的是变速直线运动。 (3)小车在AC段所用时间tAC=09:25:20-09:25:15=5s AC段运动的路程sAC=80cm=0.8m 小车在AC段的平均速度=0.16m/s (4)若小车经过A点后才开始计时,则测得AC段的时间偏小,由v=s/t可知, 的测量值与真实值相比会偏大。 |
讨论所提问题,自由发言。了解实验原理、器材及需要测量的物理量。
讨论实验器材的作用,回答并相互补充。 掌握刻度尺、停表的使用。
了解实验中的注意事项。
讨论回答测量全程、上半段平均速度的方法。
讨论回答,计算下半段的平均速度的方法。
进行分组实验。注意要分工明确,并协调好。
进行分析论证,计算三个路段的平均速度。
分析论证,找出小车运动速度的变化规律。
根据所提问题小组间进行交流讨论。
观看视频《测量物体的平均速度》,了解该实验规范操作的完整过程。
做例题,交流答案,理解平均速度的概念,会测量、计算平均速度。
|
获取完整word文档,点击右侧栏资源下载。
★★★ 资源可免登录下载 ★★★
教案吧网站,向广大中小学教师提供各类教学资源word文档下载,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我们进行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