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课程标准下的教学设计
学科 | 初中化学 | 年段 | 九年级 | 班级 | |
授课教师 | 指导教师 | 授课时间 | |||
课题名称:《质量守恒定律》 | |||||
教学内容的教育价值分析:
1. 社会价值:(基于学生经验感受) 质量是物质的重要属性,可以通过惯性和万有引力现象表现出来。质量守恒定律是基本的自然规律之一。对化学反应前后物质总质量的探究,寻找表面完全不同的事物之间的联系,是自然科学永恒的主题,深刻反应物质自身属性“变与不变”的对立统一。 2. 学科价值:(基于化学发展史中的作用) 从1756年首次提出质量守恒到1912年普遍承认,经历了156年,是很多科学家共同努力的结果。质量守恒定律的发现和普及,起重要推进作用的是科学探究实验及科学论证的过程,也反应了科学家们崇尚真理、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和精益求精的科学精神。 3. 学生的学习价值:(基于促进学生素养发展) 了解质量守恒定律的发展历程,认识实验探究是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体会实验探究的过程和价值,感悟科学家崇尚真理、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培养学生攻坚克难的品质。 |
|||||
教学目标:
1.认识化学反应中的各物质间存在定量关系,化学反应遵守质量守恒定律。 2.能选取实验证据说明质量守恒定律,理解并阐述质量守恒定律的微观本质,培养学生基本的元素观、变化观、微粒观,宏观到微观的科学严谨态度。 3.能用质量守恒定律解释、解决生产、生活和科学研究中有关物质制备、转化的实际问题,发展对化学变化的定量认识和推理能力。 |
|||||
学生学习障碍分析:
1.学生掌握了一些基本实验技能,但化学探究学习方法尚处于起步阶段。 2.学生对密闭容器中气体压强的增大或减小会造成的后果还未形成概念。 3.学生微粒观还未形成观念,从本质上解释质量守恒定律比较困难。 4.学生经过之前的学习,已积累了一定的知识基础和探究方法基础。前面的学习一般着重于对化学反应的定性分析,例如反应条件、现象等,没有涉及到定量方面,本节课一个非常大的改变。 5.学生已知化学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数目、质量均不变化,元素种类、质量也不变化,从而对质量守恒定律的大概有了很大程度的认可和认知,但对于该定律适用的范围是未知的。其次在定律的理解方面较抽象,对于某些反应出现反应前后天平不再平衡的原因分析,尤其是镁燃烧前后天平指针偏向的问题全面研究,对于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提出了高要求。 |
|||||
学生发展空间分析:
(1)能通过对教材提供的演示实验进行分析,自行选取实验素材设计实验进行证据说明、论证质量守恒定律; (2)能基于物质和元素等宏观视角、分子和原子等微观视角进行说明和论证、分析和理解质量守恒定律,促进物质观、元素观和微粒观等化学观念的形成; (3)发展学生从定性认识化学变化到定量认识化学反应前后物质的质量守恒和比例关系,建立化学反应各物质间微粒质量关系与宏观物质质量的比例关系,初步学习定量调控物质转化的方法,发展定量思维。 |
|||||
教学环节 | 教师活动 | 学生活动 | 教学媒体 | 教学意图 | 教学评价 |
【环节一】
情景导入
|
科学史实微课视频。 | 观看倾听。 | 视频播放软件。 | 激发学生兴趣。 | 了解科学史实,认识化学反应质量关系发展历程。 |
【环节二】
演示实验并分析实验
|
取半粒大小的红磷,用滤纸吸干表面的水分,放入玻璃匙上,塞紧橡皮塞,放在天平上称量,记录数据。取下玻璃管,放在酒精灯火焰上方,充分加热后塞紧橡皮塞,然后引燃红磷,待充分反应冷却后再次放在天平上称量,记录数据。 | 1.认真观察实验。2.气球的作用。
3.思考分析,反应物和生成物的状态以及参加化学反应的物质和生成的物质有哪些,质量关系是怎样的。 |
PPT | 用实验的方法来体现化学反应中反应物和生成物的质量关系。 | 学生基于真实情境下的理论认识。 |
获取完整word文档,点击右侧栏资源下载。
★★★ 资源可免登录下载 ★★★
教案吧网站,向广大中小学教师提供各类教学资源word文档下载,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我们进行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