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病毒教学设计
- 教材分析
本节课选自人教版生物学八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第五章《病毒》一节,通过介绍病毒的重要特点,传递“微生物包括病毒,病毒是一类没有细胞结构的极小生物,人类应正确看待和利用病毒。”这一重要概念。它在教材相关概念的学习中,相对系列,也可以与传染病和免疫相关内容相辅相成,对于树立“辩证看待生物与人类的关系以及在生态中的作用”的生物学观点,具有推进意义。
二、课程标准
分析本节课想传递的生物学重要概念,设置概念目标:
三.学情分析
学生的前概念:病毒是一类与细菌类似,很小,且对人类有危害的生物。学生目前对病毒的认识相对较少而且比较模糊,也不了解病毒的生理特点。科学史的引入应既符合人的认知规律,又可自然暴露学生的前概念。八年级学生也已具备了一定的探究、团队合作学习的能力,通过共同完成本节课设计的几个任务,应可逐步达成病毒的次级概念直至达成重要概念。
四.教法,学法指导
1.教法:启发式教学,谈话法为主。
2.学法:阅读对比归纳法等。
五.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病毒的特点(无细胞结构等),病毒对其他生物带来的影响以及与人类的关系。
(2)过程与方法:探究、逻辑、发散思维的培养;提取信息、对比归纳、等能力提高。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关注生活实际,关注社会,应用生活实际、团队合作精神等情感体验;认同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六.教学重点和难点
(1)重点:病毒的结构特点,与人类的关系。
(2)难点:病毒的繁殖
七.教学过程
问题导入
师生活动:
- 展示新冠肺炎图片。
同学们你们知道这个传染病是由什么引起的吗?”引出本节课题——《病毒》
[设计意图]创设情景,问题导入引发学生的兴趣,激活学生的思维,调动学生积极性,使学生进入最佳的学习状态,省时高效。
讲授新课
- 病毒的发现
1.请同学们快速阅读教材P89,用自己的语言简述病毒的发现过程
教师活动:
1.引导学生说出“谁在什么时候发现的病毒?”——19世纪末,俄国科学家伊万诺夫斯基在研究烟草花叶病的病因时,推想是由细菌引起的。
2.引导学生说出病毒发现的实验过程——研究结果表明烟草花叶病是由比细菌还小的病原体引起的,他把这种病原体叫做“滤过性病毒”。
3.引导学生通过实验总结病毒的形态特征——小,小到我们需要用纳米来表示,1纳米=百万分之一毫米,就是我们格尺上最小刻度的一百万分之一,小到我们只能用电子显微镜来观察,
展示不同形态的病毒图片,让学生思考怎么去区分这些病毒呢?引出第二部分内容——病毒的结构。
【设计意图】通过此步骤培养学生阅读教材,使教学变知识传递为知识探究,为学生的思维发展创造条件。
- 病毒的结构
1.病毒的结构
学法指导:
- 请同学们将视频中看到的内容在书中找到并画下来,并举手回答问题—病毒由蛋白质外壳和内部的遗传物质组成,无细胞结构
- 区分病毒与动物细胞、植物细胞的结构特点
2.病毒的种类
自主学习
学生活动(学法指导):
请同学们快速阅读教材P90“病毒的种类”找到
1、病毒分为哪几类?
2、病毒分类的依据是什么?
教师活动:
- 学生在讲台上讲解之前,教师提醒下面的学生仔细核对自己的答案;
- 强调:细菌病毒也叫噬菌体,以及病毒分类的依据——寄主
3、病毒的繁殖
教师展示病毒繁殖的小动画,让学生描述其过程。
【设计意图】病毒的结构和繁殖过程是学生不知道的,也无法通过探究获得,因此教师需要借助图片、视频等资料帮助学生直观地理解,并配以相关探究和习题加深印象!
- 病毒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活动:探究病毒的利与害
有害的一面:引起动植物和人患病毒性疾病。
人:流行性感冒、肝炎、手足口病等;
动物:口蹄疫、禽流感、狂犬病等;
植物:烟草花叶病等。
有利的一面:⑴研制疫苗 ⑵生物防治 ⑶转基因或基因治疗
教师活动:
1.总结:通过同学们的介绍,我们发现,病毒与人类的关系既有有利的一面,又有有害的一面,所以大家要学会用辩证的方法看待问题。
【设计意图】课前布置学生搜集涵盖病毒利害两方面的相关资料,既可以拓宽学生视野,还可以让学生学会辨正地审视问题。
获取完整word文档,点击右侧栏资源下载。
★★★ 资源可免登录下载 ★★★
教案吧网站,向广大中小学教师提供各类教学资源word文档下载,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我们进行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