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5 病毒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本节内容选自人教版生物学八年级上册第五章的内容。本节课要求学生在已经了解了细菌和真菌的基础上,掌握细菌、真菌的分布、结构和作用进行的,通过对病毒发现史的介绍,阐明了技术手段对科学研究的促进作用,体现了科学、技术和社会的关系,教师在教学中要给予重视。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1)描述病毒的大小、形态, 正确区分各种病毒。
(2)描述病毒的结构组成。
2.过程与方法
通过观察、比较和讨论,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发散思维能力以及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关注病毒与生物圈内其它生物的关系,特别是与人类的关系,帮助学生树立健康的生活态度和辩证看待事物的观点。
三、教学重难点
1.病毒的主要特征。(重点)
2.病毒的结构、病毒的生活。(难点)
四、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激发热情
社会热点导入:《2020年全国抗击新冠病毒肺炎表彰大会》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rona Virus Disease 2019,COVID-19),简称“新冠肺炎”,世界卫生组织命名为“2019冠状病毒病”,是指2019新型冠状病毒感染导致的肺炎,回顾我国抗击疫情的先进经验和取得的成绩。(展示视频)
(二)病毒的发现——明确教学目标
1.伊万诺夫斯基的实验过程(PPT展示)
说明引发烟草花叶病的病原体比细菌还小,将其命名为“滤过性病毒”。
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能力。生物学史教育,了解病毒的发现过程。认同科学的发展离不开技术的进步。
2.在电子显微镜下,可以看到病毒的形态是多种多样的,它们比细菌小得多,只能用纳米来表示它们得大小。
形象的认知病毒的大小。把抽象的繁殖过程变得具体清晰,帮助学生理解。激发学生思考,突出重点。培养学生的分析、推理能力。为学习病毒的结构埋下伏笔。
3.讨论:
观察电子显微镜下各种病毒的形态,这些病毒能够侵染动植物细胞使动植物患病,根据已有知识你能分析出病毒的生活方式吗?如果将这些病毒分类,你觉得应该怎样去分?
答:寄生生活。动物病毒:专门寄生在动物细胞内;植物病毒:专门寄生在植物细胞内;细菌病毒(噬菌体):专门寄生在细菌细胞内。
总结:病毒不能独立生活,必须寄生在其他生物得细胞内。根据它们寄生的细胞不同,可以将病毒分为三类:专门寄生在人和动物细胞里的动物病毒,如流感病毒;专门寄生在植物细胞里的植物病毒,如烟草花叶病毒;专门寄生在细菌细胞的细菌病毒,也叫噬菌体,如大肠杆菌噬菌体。
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和表达能力。认同技术进步推动了科学的发展。
(三)病毒的结构——明确教学目标
病毒的结构简单,有蛋白质外壳和内部遗传物质组成,没有细胞结构。(回顾原有知识)
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表达能力。
1.如果离开了活细胞,病毒会死亡吗?
答:病毒要是离开了活细胞。通常会变成结晶体。当外界环境条件适宜时,病毒便侵入活细胞,生命活动就会重新开始。
2.病毒没有细胞结构,为什么是生物?
答:病毒没有细胞结构,只有蛋白质外壳和内部的遗传物质组成,病毒不能由小长大。但是病毒能够利用寄主细胞的物质,靠自身的遗传信息,进行繁殖。病毒也能够变异。因此病毒属于生物。
(四)病毒与人类的关系——明确教学目标
1.病毒的危害,给学生资料,学生进行自主阅读
艾滋病(AIDS)是一种危害性极大的传染病,感染艾滋病病毒(HIV)引起,HIV是一种能攻击人体免疫系统的病毒。它把人体免疫系统中最重要的CD4T淋巴细胞作为主要攻击目标,大量破坏该细胞,使人体丧失免疫功能。
禽流感是指由禽流感病毒引起的禽类急性传染病。主要发生在鸡、鸭、鹅、鸽等禽类,引起从呼吸系统异常严重的全身败血症等多种症状,我国将其列为一类动物疫病。
埃博拉(Ebola virus)又译作伊波拉病毒。埃博拉是一种能引起人类和灵长类动物产生埃博拉出血热的烈性传染病病毒,有很高的死亡率,在50%至90%之间,致死原因主要为中风、心肌梗塞、低血容量休克或多发性器官衰竭。
对病毒有新的认识,知道疫苗等是一种减毒病毒,用来预防疾病。认同病毒可以给人类带来益处。认同病毒可以为人类利用,树立辩证的观点。
2.病毒的利用
(1)利用减毒或无毒的病毒研制各种预防疾病的疫苗。
(2)利用某些病毒防治有害生物。
(3)基因工程中,利用病毒能够达到转基因和基因治疗的目的
获取完整word文档,点击右侧栏资源下载。
★★★ 资源可免登录下载 ★★★
教案吧网站,向广大中小学教师提供各类教学资源word文档下载,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我们进行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