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4.2 细菌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细菌是生物界中一类非常重要的生物,它可以作为分解者,是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起到了维持生态平衡的作用。教材从细菌的发现、形态、结构、营养方式等方面讲述了细菌的基本知识,了解细菌有利于更好地认识生物世界。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1)学会观察细菌的形态,能进行正确分类。
(2)掌握细菌的结构,通过细菌的细胞结构推测其营养类型;
(3)了解芽孢结构与功能的关系。
2.过程与方法
通过将细菌的结构和动植物细胞相比较,推测出细菌的营养方式,锻炼学生收集信息、分析信息、进而进行推测的科学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了解细菌的发现史和巴斯德的实验,认同科学发展与技术的进步密切相关。
三、教学重难点
1.细菌的形态特点和细菌的结构特征以及细菌的营养方式。(重点)
2.细菌的结构及其与动植物细胞的比较;细菌的生殖及分布广泛的原因。(难点)
四、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激发热情
以破伤风杆菌为背景,让学生和老师一起探究细菌的结构和生殖。
(二)细菌的发现——明确教学目标
- 列文虎克(教师简介)
通过资料展示列文虎克,荷兰显微镜学家、微生物学的开拓者。17世纪后叶,列文虎克制作了能放大200~300倍的显微镜,观察了多种微小的生物。一次,他把一位从未刷过牙的老人的牙垢,放在显微镜下观察,吃惊的发现了许多小生物。这些小生物呈杆状、螺旋状或球状;有的单个存在,有的几个连在一起。他把小生物绘制成图,寄给英国的皇家学会,发表在学会的会刊上,从此人们知道了细菌的存在。
2.巴斯德的“鹅颈瓶”实验(引导学生对鹅颈瓶实验进行分析)
学生讨论分析:证明了细菌不是自然发生的,而是由原来已经存在的细菌产生的。
他还发现了乳酸菌、酵母菌,提出了保存酒和牛奶的巴氏消毒法以及防止手术感染的方法,后人称他为“微生物学之父”。
(三)细菌的形态和结构——明确教学目标
- 让学生描述自己对细菌的认识,引起大家的共鸣。
细菌的个体微小,大约10亿个细菌堆积起来,才有一颗小米粒那么大,只有用高倍显微镜或电镜才能观察到细菌的形态。
细菌都是单细胞的,有些细菌虽然相互连接成团或长链,但是其中每一个细菌都是独立生活的。球菌、杆菌和螺旋菌虽然具有不同的形态,但是它们的基本结构是相同的。(让学生们列举各种各样自己所知道的细菌种类)观察细菌结构示意图,回忆动物细胞和植物细胞的结构。
2.与同学讨论一下,细菌与动物细胞和植物细胞相比有什么异同。
- 细菌的结构有什么特点?
答:细菌没有成形的细胞核。
- 试根据细菌的结构推测,细菌能够像植物那样自己制造有机物吗?说说你的理由?
答:细菌没有叶绿体,大多数细菌只能利用现成的有机物生活,并把有机物分解为简单的无机物,不能像植物那样自己制造有机物。少数细菌,如硝化细菌、硫细菌等能利用无机物为原料,自己制造有机物来维持生活。
3.总结:细菌与动植物细胞的主要区别:
细菌只有DNA集中的区域,没有成形细胞核。我们把这样的生物成为原核生物。
师生共同总结细菌等原核生物的特点。
(四)细菌的生殖——明确教学目标
计算:假设你手上此刻有100个细菌,细菌的繁殖速度按30分繁殖一代计算,在没有洗手或其他影响繁殖的情况下,4小时后你手上的细菌数目是多少?
引导学生开始计算,让同学们通过计算能够对细菌的生殖的印象更加深刻的认识。
分裂后细菌数目=分裂前细菌数目×2n (n为细菌分裂的次数)
100×28=25600(个)
细菌靠分裂生殖,分裂完成的细菌长大后又能分裂,在环境适宜的时候,不到半个小时,细菌就能分裂一次,因此,其分裂速度很快。
讨论:根据细菌的繁殖特点,我们应该如何注意个人卫生?(开放性的讨论)
获取完整word文档,点击右侧栏资源下载。
★★★ 资源可免登录下载 ★★★
教案吧网站,向广大中小学教师提供各类教学资源word文档下载,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我们进行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