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4.1 细菌和真菌的分布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细菌和真菌的分布》是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第四章第一节的内容。是学生在学习了植物、动物之后接触到的第三类生物种类——微生物的序篇。从宏观上认识细菌和真菌的相关知识,能区别细菌和真菌菌落在大小、形态、颜色上的差别。通过对细菌和真菌菌落外观形态的学习,对接下来本章的后几节课的学习奠定了基础,对第六单元生物的多样性及其保护也起到基础的作用。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1)说出细菌和真菌的分布特点。
(2)尝试采用细菌和真菌培养的一般方法,探究细菌和真菌的分布。
(3)知道细菌和真菌生活所需要的一般条件和不同细菌生活所需要的特殊条件。
2.过程与方法
学生通过分析培养基的基本成分,了解细菌、真菌培养的一般操作过程,尝试进行相关的实验操作。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引导学生观察生活中的生物学现象,鼓励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开拓创新、交流和合作的精神。
三、教学重难点
1.细菌和真菌的培养的实验操作过程、设计探究细菌和真菌分布的实验方案,通过观察细菌和真菌的分布状况总结适宜细菌和真菌生长的条件。(重点)
2.利用事实说明细菌和真菌的分布,总结适宜细菌和真菌生长的条件。(难点)
四、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激发热情
周围环境中有数不清的细菌和真菌,甚至在我们的体表和体内也有许多细菌,有时候还有真菌。并且展示生活中比较常见的细菌和真菌。让学生对微生物产生更多的兴趣。
(二)观察菌落——明确教学目标
1.菌落(PPT展示多种细菌菌落和真菌菌落)
通过观察总结概念:由一个细菌或真菌繁殖后形成的肉眼可见的集合体成为菌落。(让学生通过观察来总结菌落的特征,并且完成一下表格的内容。
2.培养细菌、真菌的一般方法(和学生一起讨论和分析,拓展学生的知识面)
①配制培养基
②高温灭菌
③冷却接种
④恒温培养
制作精美的PPT,辅助视频,让学生能够理解培养细菌和真菌的一般方法。
(三)探究细菌和真菌的分布——明确教学目标
检测不同环境中的细菌和真菌(回顾探究过程,帮助学生捋顺其中的各个环节)
1.问题:不同环境中都有细菌和真菌吗?哪种环境中更多一些?哪种环境中更少一些?哪种环境中根本没有?
2.探究思路:如果请你帮幼儿园的老师想个办法,让孩子们知道手上就有细菌或真菌,饭前必须洗手,你有什么办法?设计并实施检测不同环境中细菌和真菌的探究活动。
3.材料用具
4.提示:
①没有想好如何工作之前,不能打开培养皿。想一想,为什么要有两套装有培养基的培养皿,各有什么用处?
② 在标签纸上标出组别、实验日期、编号(1号或2号),将标签贴在培养皿的底面。
③在各自选定的环境中采集细菌和真菌。例如,在教师或草地、林中、汽车站等地方,打开培养皿、暴露在空气中5-10分钟,再盖上,封好。又如,用无菌棉棒蘸取池水、土壤或擦取口腔内部、手心等处,在培养基上轻轻涂抹。如果④你想检测硬币上有没有细菌,只需将硬币放在培养基上轻轻按一下。
应考虑好放在什么样的环境下培养。两套装有培养基的培养皿都需要在同一环境下培养吗?
⑤设计观察记录的表格,计划好观察的时间、次数。
(四)合作探究——展示提升
1.为什么培养用的培养皿和培养基,在接种前必须高温处理?为什么要用无菌棉棒?
答:杀死其他杂菌,以防影响实验结果。防止棉棒上的微生物影响实验结果。
2.第3条提示相当于细菌、真菌一般培养方法中的哪一个步骤?
答:相当于微生物培养中的接种。
3.你认为细菌和真菌的分布情况怎么样?
答:细菌和真菌几乎无处不在,但在不同的环境中分布的多少不同。
4.什么环境条件下不可能有细菌和真菌?
答:经过严格的高温灭菌的环境中不可能有细菌和真菌的存在。
5.总结细菌和真菌的生活必须具有哪些基本条件?
答:细菌和真菌生活的必须条件是:水、营养物质、适宜的温度和一定的生存空间。
引导学生总结细菌和真菌生活的条件:
细菌和真菌生活的必须条件是:水、营养物质、适宜的温度和一定的生存空间。
(五)达标测评,总结延伸
1.在检测教室内的细菌和真菌时,所制作的培养基上出现了几种不同类型的菌落,请指出哪种是细菌的菌落(A)
A.菌落小、表面光滑粘稠
B.菌落大、呈黄褐色
C.菌落大、呈青绿色
D.菌落小,呈绒毛状
2每年的梅雨季节肮脏的地方容易发霉长“毛”,下列哪项与之相符(B)
获取完整word文档,点击右侧栏资源下载。
★★★ 资源可免登录下载 ★★★
教案吧网站,向广大中小学教师提供各类教学资源word文档下载,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我们进行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