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节 输血与血型-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 说出人体的血量与输血的关系。
  2. 说出ABO血型的类型以及安全输血的原则。
  3. 认同无偿献血制度,确立健康成年公民应当积极参与无偿献血的意识。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1. 教学重点

(1)ABO血型的类型以及安全输血的原则。

(2)认同无偿献血制度,确立健康成年公民应积极参与无偿献血的意识。

2.教学难点

认同无偿献血制度,确立健康成年公民应积极参与无偿献血的意识。

三、教学设计思路

通过本章第一节的学习,学生知道了血液的重要性。根据以往的生活经验,学生也都应该知道血量对生命与健康的重要性,但有的同学对于生活中各种情况的出血之后,是否需要输血,实际上认识上较为模糊,故从一开始提供一个出血相关的视频来引发学生思考这个问题,比如“是否受伤都需要输血?摔跤、割伤、流鼻血后需要输血吗?”,待学生回答这个问题后,紧接着再抛出问题:“输血时,可以任意输入不同人的血液吗?”,由此,教师就引入血型发现的历史的相关资料,然后再过渡到教材中卡尔·兰德斯坦纳发现血型这一内容的讲授,因为输血与血型密切相关,因此,对ABO血型的定义,教师可做适当的补充。学生对血型定义有一定认知之后,就能够理解各种血型之间为什么以“输同型血为原则”,教师则利用血型定义中涉及的凝集原与凝集素等知识,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教材中输血关系表格。最后,为了避免学生对血型认知过于绝对化,教师再给学生拓展了解Rh血型。倡导无偿献血是本节内容教学的落脚点。一方面,献血能拯救某些病人的生命,另一方面适量的献血对健康成年人并无不良影响,这就为学生认同我国的无偿献血制度奠定了科学的知识基础。

四、教学过程

教师先播放出血相关的短视频,然后设问:视频中的小伙子真如他所说的是流血流到眼冒金星,手脚冰凉了吗?你们怎么看?

学生:他撒谎,从他的表现来看他出血情况并不严重。

教师:是否受伤都需要输血?摔跤、割伤、流鼻血后需要输血吗?

学生:教材中说“一次失血超过800–1000毫升,就会出现头晕、心跳加快、眼前发黑和出冷汗等症状。”因此,出血量少时,没有必要输血,如生活中我们遇到流鼻血时,就没有输血。

教师:在什么情况下伤者才需要输血?

学生:如果一个人一次失血超过血液总量的30%(约1200毫升)以上,就会严重影响人的生命活动,甚至危及生命,此时就必须通过输血进行抢救。

教师:输血时,可以任意输入不同人的血液吗?

学生:不能,因为血型不同的人之间相互输血,有可能引发排斥反应。(这可能是某些学生能想到的答案)

接下来,教师展示血型发现史相关内容。

最终落脚到教材中兰德斯坦纳发现ABO血型。

教师介绍ABO血型系统中包含A型、B型、AB型以及O型四种血型。

为了加深学生对血型的认知。教师抛出血型定义相关资料,介绍与血型相关的凝集原和凝集素等知识。

教师:人类红细胞膜上存在不同的凝集原。而血清中存在着能与红细胞膜上相应凝集原发生反应的物质,称为凝集素(就是一种抗体)。而每个人的血清中都不含有与他自身红细胞凝集原相对抗的凝集素。(最后呈现一幅表格展示各种血型个体血液中所含凝集原和凝集素的情况)

最终让学生充分认识到:每个人的血清中都不含有与他自身红细胞凝集原相对抗的凝集素。并明确A凝集原与抗A的凝集素会发生凝集,B凝集原与抗B的凝集素也会发生凝集反应。

教师:输血时,不同血型的血液混合后就可能发生凝集反应,使红细胞凝集成团,阻碍血液循环,甚至导致病人死亡。因此,输血前,首先要鉴定血型。

教师介绍如何进行血型鉴定“先在两个培养皿中分别滴入“A型标准血清”和“B型标准血清”,再分别滴入需要鉴定血型的血液,观察有无凝集现象。”学生则根据实验现象进行推断。

教师:由此可知,我们在进行输血的时候,主要考虑献血者的红细胞与受血者的血清之间是否会发生凝集反应。那么,各血型可接受哪些血型?可输给哪些血型呢?

获取完整word文档,点击右侧栏资源下载。
资源可免登录下载
教案吧网站,向广大小学教师提供各类教学资源word文档下载,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我们进行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