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题2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

第1课时  对蜡烛及其燃烧的探究

【素养目标】

1.初步学习观察和描述化学实验的方法。

2.初步了解实验探究的过程,在教师指导下能根据一定方案进行实验,并通过观察和分析得出结论,学习填与探究(或实验)报告。

3.了解关注物质的性质及其变化过程等化学学科学习的特点。

4.认识实验对学习化学的重要意义,体验探究活动的乐趣和实验成功的喜悦。

【教学重点】

1.激发学生对实验探究的兴趣,体验科学探究过程和方法,学会填写实验报告。

2.培养学生对实验现象的观察、记录和描述能力。

【教学难点】

1.培养学生对实验现象的观察、记录和描述能力,学会填写表述实验现象。

2.培养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的推理能力。

 

 

【新课引入】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炸药的发明只是化学诸多的研究成果之一,但它却告诉我们:化学的许多重大发现和研究成果都是通过实验得到的。因此必须重视化学实验,这也就是我们这节课要研究的内容。

【过渡】学习化学的一个重要途径是实验,通过实验以及对实验现象的观察、记录和分析等,可以发现并验证化学原理,学习科学探究的方法并获得化学知识。首先,让我们对蜡烛及其燃烧进行探究。

【思考】蜡烛燃烧是我们最熟悉的一种化学现象,对于该现象你有没有过更多的思考呢?比如说蜡烛是由什么做成的?它燃烧后生成什么?除了燃烧,它还具有哪些性质?

【讲解】观察是学习化学的重要方法。要了解物质发生的变化,必须从观察入手,并在观察中思考,然后对观察到的变化条件、现象和结果进行科学的分析和归纳。我们可以用自己的感官,还可以借助仪器通过实验,观察物质及其变化的条件、现象和结果。仔细的观察和思考,往往会有伟大的发现。如英国细菌学家亚历山大·弗莱明对青霉素的发现,就是一个很好的例证。(参考资料:介绍弗莱明与青霉素)

【实验探究】对一支蜡烛在点燃前、燃着时和熄灭后的三个阶段进行观察。

(1)点燃蜡烛“前”。

教师引导学生根据已有的物理知识进行开放性的探究。

学生观察蜡烛的结构、颜色、状态、形状和硬度等,并嗅其气味,用小刀切一小块石蜡放入水里看是否沉入水底。

各小组交流观察到的现象及得出的结论:

【现象】点燃前:白色圆柱状固体、略有气味、可用小刀切割、浮在水面上。

【分析】可用小刀切割说明蜡烛的硬度较小,浮在水面上说明不溶于水、密度比水小。

【结论】硬度较小,不溶于水且密度比水的小。

(2)点燃蜡烛“中”。

教师巡回指导,学生观察燃烧过程。

①取一根火柴梗迅速平放入火焰中,1s后取出,观察火柴梗燃烧的情况。

②取一只干冷烧杯罩在火焰上方,观察烧杯壁的现象,取下烧杯,迅速倒入少量澄清石灰水振荡,观察现象。

学生猜测蜡烛燃烧后的产物、交流观察到的现象及得出的结论:

【现象】燃着时:石蜡熔化并发光放热,火焰分为三层,外层最明亮,里层最暗,火柴梗两端逐渐变黑。烧杯壁上出现水珠,石灰水变浑浊。

【分析】石蜡熔化说明熔点较低。火柴两端变黑最先碳化,说明外焰温度最高,火柴中间未变黑,说明内焰温度较低,焰心温度最低。烧杯壁上出现水珠,说明燃烧生成了水;能使石灰水变浑浊的气体是二氧化碳,说明还生成了二氧化碳。

(3)熄灭蜡烛“后”。

教师指导学生观察发生的现象。

【现象】蜡烛刚刚熄灭时,焰芯会出现一缕白烟。

【问题探究】熄灭蜡烛产生的白烟是水蒸气还是石蜡固体小颗粒?如何设计实验证明?

【作出猜想】学生交流,作出猜想。

【实验探究】如何设计实验证明?

获取完整word文档,点击右侧栏资源下载。
资源可免登录下载
教案吧网站,向广大小学教师提供各类教学资源word文档下载,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我们进行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