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血流的管道——血管(第2课时)
1.描述动脉、静脉和毛细血管的结构与功能特点。
2.了解血管的分布及受创时的处理方法。
动脉、静脉与毛细血管的特点与功能。
动脉、静脉与毛细血管的特点与功能。
多媒体课件等。
新课导入
【教师活动】展示包扎伤口的图片,讲解:人体因创伤出血时,有时血液只是少量地渗出,有时是缓慢地流出暗红色的血液,最为严重的则是喷射出鲜红色的血液。为什么会有不同的出血情况呢?
【学生活动】引起学生的兴趣,思考,尝试回答。
【教师活动】展示动脉与静脉横切面图,提出问题,引发学生思考。
1.比较动脉和静脉血管管壁的厚度、管腔的大小有何不同。
2.相同量的血液,在相同的时间内通过两种血管,哪种血管内的血流速度快?
【过渡】上一节课,我们通过实验观察到了三种不同的血管。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它们各自的特点。
新知探究
一、动脉
【教师活动】展示动脉的图片,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教材,并要求小组内讨论动脉的概念、分布状况、结构特点和管内血液的流动速度。
【学生活动】观察图片并结合教材思考,讨论,回答。
1.把血液从心脏送到身体各部分去的血管叫做动脉。
2.动脉的分布:较粗大动脉(近心)→细小动脉→微细动脉(远心)→毛细血管。
3.动脉一般分布较深,多数看不到也摸不着,但也有些分布较浅。动脉管壁较厚,弹性大,管内血流速度快。
【教师活动】对学生的回答作出评价,并讲解:中医说的“望、闻、问、切”中的“切”,指的是切脉,这里的“脉”指的是桡动脉。用手指按手腕桡骨端,能感觉到跳动,这就是桡动脉。
【教师活动】指导学生同桌之间相互体验切脉,切身感受动脉的搏动。展示动脉出血的图片,提出问题,引发学生思考:为什么动脉出血要尽快救治?
【学生活动】根据动脉血管的特点,思考,回答:动脉血管中的血流速度快,易失血过多,因此需要尽快救治。
【教师活动】对学生的回答作出评价,并展示动脉止血的几种方式。
二、毛细血管
【教师活动】展示毛细血管的图片,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教材,并要求小组内讨论毛细血管的概念、分布状况、结构特点和管内血液的流动速度。
【学生活动】观察毛细血管的图片,结合教材思考,讨论,回答。
1.毛细血管是连通于最小的动脉与静脉之间的血管。
2.毛细血管的分布:数量最多,分布最广,遍布全身各处组织中。
3.毛细血管内径很小,只允许红细胞单行通过;管壁薄,只由一层上皮细胞构成;血流速度最慢。
【教师活动】对学生的回答作出评价。展示血液与组织细胞之间的物质交换示意图,提出问题,引发学生思考:毛细血管处的血液是如何与组织细胞进行物质交换的?
【学生活动】观察图片,思考,回答:血液中的营养物质与氧,可穿过毛细血管壁到达组织细胞,最后被细胞利用;组织细胞产生的二氧化碳与其他废物,可穿过毛细血管壁进入血液进而被运走。
三、静脉
【教师活动】展示静脉的图片,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教材,并要求小组内讨论静脉的概念、分布状况、结构特点和管内血液的流动速度。
【学生活动】观察图片,结合教材思考,讨论,回答。
1.静脉是将血液从身体各部分送回心脏的血管。
2.静脉的分布:微细静脉(远心)→细小静脉→较粗大静脉(近心),有深、有浅。
3.静脉管壁较薄,弹性较小,管腔大,管内血流速度较慢。
【教师活动】对学生的回答作出评价。联系生活,提出问题:在输血或输液时,你知道这时针刺入的是什么血管吗?为什么要将针刺入部位的上方(近心端)先用胶皮管捆扎起来?请解释这样做的理由。
【学生活动】思考,讨论,回答:针刺入的是静脉。
选择静脉注射是因为多数静脉分布得比较浅、管壁比较薄、弹性较小,这些都有利于针的刺入。静脉中血液向心流动,刺后的伤口出血很少,稍经压迫即可止血。
针刺部位的上方用胶皮管捆扎起来的目的是减缓或暂时阻止血液的向心流动,血管由于血液比较多而鼓胀起来,便于针刺入。
【教师活动】对学生的回答作出评价。展示静脉瓣活动示意图,提出问题:静脉瓣有什么作用?
【学生活动】观察,思考,回答:静脉瓣有防止血液倒流的作用。
【教师活动】对学生的回答作出评价。展示静脉曲张的图片,提出问题:小腿上膨胀的血管是什么血管?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
【学生活动】观察,思考,回答:小腿上膨胀的血管是静脉。如果静脉瓣膜老化失去功能,血流变慢,血液在静脉中滞留,静脉就会膨胀,这种情形叫静脉曲张。
【教师活动】对学生的回答作出评价并补充预防出现静脉曲张的方法。
获取完整word文档,点击右侧栏资源下载。
★★★ 资源可免登录下载 ★★★
教案吧网站,向广大中小学教师提供各类教学资源word文档下载,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我们进行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