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温的变化与分布 人教版 年级   3 单元
新课标要求 阅读某地区气温、降水数据资料,并据此绘制气温曲线图和降水量柱状图,说出气温与降水量随时间变化的特点。
学习目标 1.了解气温的含义。

2.阅读气温日变化曲线图,了解气温日变化规律。

3.根据气温资料,绘制气温随时间变化曲线图;阅读气温年变化曲线图,了解年变化规律,概括气温随时间的变化特点。

学习

重难点

教学重点:绘制气温随时间变化曲线图,并能读图概括气温随时间的变化特点。

教学难点:阅读气温曲线图,概括气温随时间变化特点。

学情分析 学生已经学习天气的基本知识,了解天气与气候概念差异;知道天气预报需要说明的要素,了解天气符号知识内容;会看卫星云图、空气质量日报和天气预报等。本节气温变化与生活紧密相关,学生理解起来较为容易。在教学过程中通过比较、分析不同地区的气温年变化曲线图,归纳气温日变化与年变化特点。
教学辅助 课件、多媒体
教学过程
学习任务 教学活动 设计意图
 

新课导入

导入

教师展示早晨和中午学生进出校门照片,提出问题:从早晨到中午,同学们的衣量发生了什么变化?这是受到哪个因素的影响?

 

开篇提出与学生生活密切相关的话题,引导学生学习生活在中的地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新课学习

新课学习

气温的含义

教师介绍气温的含义:气温指大气的温度。

气象学上把表示空气冷热程度的物理量称为空气温度,简称气温。气温度量单位常采用摄氏度(℃)。

观测气温

过渡:气温是如何观测的呢?

学生阅读课本58页“气温的观测”阅读材料,完成以下问题:

1.观测气温的仪器是什么?

2.人工观测记录观测的时间?

3.怎样求出日平均气温?

师生共同得出结论:观测气温的仪器是百叶箱。百叶箱的作用防止太阳直接辐射和地面反辐射以及狂风暴雨等因素对温度表的直接影响,最主要的百叶箱有自然流通的空气,温度表能感应外面空气最真实的变化。

人工观测记录一天要观测4次:北京时间8时、14时、20时、2时 。将每天四个时刻的温度加起来,除以4即为日平均气温。

学生读取不同时刻观测站温度计示数,并计算日平均气温。

气温的日变化

过渡:将一天中不同时刻的观测气温进行统计整理,可发现一天中气温的变化规律。

学生阅读课本57页,读图3.11完成以下问题:

1.气温最高值是多少?出现在什么时间?

2.气温最低值是多少?出现在什么时间?

3.最高气温与最低气温的差值是多少?

4.一天之中,气温变化的一般规律是怎样的?

教师顺势引入气温日较差的概念:当日最高气温和最低气温间的差值。师生共同得出一天中气温变化规律:一天中,日出前后气温最低,然后气温逐渐上升,午后2时左右气温最高,随后气温逐渐降低。

统计气温数据

过渡:如果想要探寻更长时间周期内的气温变化时,就要将数据进行一些统计处理,这是在研究气候时常用的方法。

教师通过日平均气温概念,引导学生说出月平均气温和年平均气温概念。月平均气温:将本月每日的日均温相加,除以本月天数即为本月的月平均气温。年平均气温:将各月的月平均气温相加,除以月数12即为年平均气温。

教师顺势提出:将某地一个月的日平均气温进行对比,可发现当地的月气温变化规律,将某地每个月的月平均气温进行对比,可发现当地的年气温变化规律,而将某地多年的年平均气温进行对比,可发现当地的多年的气温变化规律。

气温的多年变化

教师展示世界多年气温变化曲线图,提出问题:读世界年平均气温变化曲线图,你发现了什么?

 

师生共同得出全球气候变暖的结论。

绘制气温曲线图

教师展示某观测点多年的气温观测数据,提出问题:

1.该组数据反映的是哪种气温变化规律?

2.结合数据,有重点地描述A地气温状况?

3.如何将数据变得更加直观,以便于我们的日常分析?

学生答气温曲线图,教师顺势介绍气温曲线图的绘制方法:

1.绘出横坐标,把它平均分成12段,分别表示1~12月,从左向右标上月份;

2.绘出纵坐标,根据最高气温和最低气温的数值,确定纵坐标的取值范围为-25℃~25℃,以5℃为单位刻度平分纵坐标;

3.在坐标图的相应位置,逐月用点标出气温值;

4.用平滑的曲线把各点连接起来。

接着教师提出气温曲线图的绘制标准:

 

气温的年变化

过渡:有了气温曲线图,可以直观的看出气温的年变化特点。

学生阅读课本57页,读图3.12完成以下问题:

1.最高月平均气温是多少?出现在几月?

2.最低月平均气温是多少?出现在几月?

3.最高月均温与最低月均温的差值是多少?

4.该地气温在一年内变化的规律是怎样的?

教师顺势提出气温年较差的概念,并提出问题:一年中,世界各地的气温变化规律是否一致?

 

教师展示各地气温年变化曲线图,提出问题:各地的最高月平均气温和最低月平均气温分别出现在几月?

教师进一步引导学生探究:不同地区的气温变化规律有什么差异?哪些因素导致了这种差异?这种差异是有规律的吗?

学生思考并回答问题。师生共同得出结论:海洋比陆地最冷月和最热月均推迟一个月,南北半球最冷月和最热月正好相反。影响因素分别是海陆因素和纬度因素。

在此基础上,教师提出:通过读气温年变化曲线的极值气温可判断该地的半球位置,分析海陆形态,甚至可以推测出该地所处温度带。

师生通过练习,总结判读方法:

1.找极值

即找气温的最高值和最低值(最高气温、最低气温);

2.看弯曲

看气温曲线弯曲程度的大小;在气温曲线图中,曲线弯曲程度越大,气温的变化越大;

3.判南北半球的陆地或海洋

根据最高最气气温出现的月份,判断该地位于哪个半球的陆地或者是海洋;

4.判断温度带(以温定带)

最冷月均温大于15℃为热带;最冷月均温在0-15℃为亚热带,最冷月均温在0℃以下,-15℃以上为温带。

 

 

 

 

 

 

 

 

 

自主学习,问题引领。

 

 

 

 

 

 

 

 

 

 

 

 

 

 

 

 

 

 

 

 

 

 

 

 

 

 

 

 

 

引导学生一步步感受科学探究过程。

 

 

 

 

 

 

 

 

 

 

 

 

 

 

 

通过展示标准,提醒学生绘制时需把握的关键点,突出教学评一致性。

 

 

 

 

 

 

 

 

 

 

 

 

 

 

 

 

 

 

 

 

 

 

 

循循善诱,并重视方法归纳。

获取完整word文档,点击右侧栏资源下载。
资源可免登录下载
教案吧网站,向广大小学教师提供各类教学资源word文档下载,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我们进行处理。